​在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城市发展方向已基本趋于智能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在社会加速发展下,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淡出公众视野,并逐渐被机械所替代。

中华上下五千年,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汇聚了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门类繁多,光彩夺目。每一个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
 


如今,位于广州荔湾区黄沙的谊园办公用品美术用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谊园”)里,多项中国文化传统技艺仍在薪火相传。谊园经过近三十年的沉淀,汇聚全国各地文化传承人,包括篆刻技艺、书法技艺、胎毛笔制作等,集结全国各地知名文房四宝用品,包括宣纸、徽墨、湖笔和端砚在内的传统文书工具,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遗产,在此一直得以传承与绽放。

本期《国际文仪》就来到了位于谊园二楼3027铺位的印恒阁采访一位匠心独运的刻章师傅——刘金智(下称“刘师傅”),下面就与大家分享刘师傅的匠人故事。
 

   
 

 执刀不悔,忠于内心  


刘师傅生于五十年代末期,是地道的“老广”,没有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他,祖辈们还很反对他捣鼓这些“不挣钱的玩意儿”,他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拿起刻刀,一刻就是四十年,累计刻章数量已超过6千方。

80年代初期,广州作为沿海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量需求大大增加。为了生存,刘师傅不得不跟着母亲做一些苦力劳动以维持收入,但他也没有闲着,兴趣使然,在工作起的几年时间里刘师傅开始接触到篆刻。刘师傅回忆,初始条件艰苦,加上没有老师指导,只能通过仅有的物质和条件自学。曾试过自己捡路边的伞,拆下伞柄来作篆刻材料;用镜子反临摹出要刻的字体;去看画展时,拿着纸笔对着作品的落款临摹字体……现在想起都觉得很不可思议。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苛刻的条件和简陋的工具丝毫没能减弱刘师傅对篆刻的喜爱,反而历久弥坚,越来越坚定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到了90年代,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加速改革,大批国企改制,刘师傅无奈成了下岗潮中的一员,但同时私营企业崛起,国家鼓励推动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投资创业,这也使得刘师傅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 刘师傅的笔记
 

▲刘师傅的朋友们,很多都是艺术家和画家
 

直到2007年,机缘巧合下刘师傅来到了黄沙“谊园”,没有任何启动资金的他,只搬来一张桌子坐在朋友的档口里开始做起了印章篆刻的生意。面临生存的当下,刘师傅没有放弃自己多年来对篆刻的热爱和研究,坚持自己的兴趣,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技能。刘师傅说:对比其他在“谊园”经营多年的老板们来说,他只是个无名小卒。但这么多年来,我在谊园也得到了很多,大家都实实在在的开门做生意,市场氛围越来越好。也因为“谊园”这一开放、公平的大平台,才让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采访过程中,刘师傅给小编总结了一句他一直激励自己格言:“执刀不悟刻终生,此生不悔入谊园。”
 

 以刀为“笔”,“艺”气风发  


经过多年的自学,刻章技艺不断提升,前去求章的客人络绎不绝,他们都非常满意刘师傅的作品,并口口相传。手工刻章不同于其他的产品,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与众多因素影响,只有真正懂得研究艺术的人,才能欣赏当中的韵味,而不同的刻章师傅又风格各异,因此刘师傅认为,顾客欣赏他的作品,就像是遇到了同道中人,这种感觉和成就感,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印章篆刻是个枯燥无味的手工活,耗时长,出品率低,意味着:来钱慢。这同时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刘师傅刻章刻了大半辈子,直到三年前才为自己的店铺正式挂牌,并取名印恒阁,顾名思义,是一家持之以恒做刻章的小店。只有几平米的小店里,承载着刘师傅对篆刻艺术追求的结晶,大半面墙都被印章填满,剩下的空间放置了刘师傅每天必会翻阅的篆刻字典,也是他的修炼法典。
 

▲刘师傅引以为傲的作品
 

目前刘师傅以刻章服务为主,店里摆放着少量宣纸供前来的书法家、画家及老师们选购。刘师傅对客户的需求基本上做到有求必应,为了尽量满足顾客需求,他在家里也设置了一个工作台,当顾客急着求章时,他也会不时拿回家里继续赶工,完成后隔天一大早就带回店里给客户,获得啧啧称赞。刘师傅还是个“佛系艺术家”,定价很讲缘分,因为刘师傅认为,志同道合的人可遇不可求,艺术是无价的,顾客欣赏我的作品就已经能体现出它最高的价值。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在刘师傅的工作台上,简单的放置了老式的木头章、刻刀、印床、石头章和印泥等,一切都是经历了岁月打磨过留下的痕迹。看似刻章很好学,但想学好却不易。想做到游刃有余,至少得耗个三五年的练习时间,没有足够的定力和毅力,也根本练不出来。刻章技艺中除了练字,刀法也非常重要,刻章的刀法一般是三种:横刀、竖刀、挑刀。刻章时,每一个笔画都不能投机取巧,如一不留神刻歪了,整个章就废掉了。没有经历满手的累累伤痕,根本不可能练好刀功,这也是年轻人不愿学习和传承这门手艺的原因。
 


刘师傅回忆,当年电脑刻章的出现对传统的手工刻章有一定的影响,可真正懂得篆刻艺术的人,都不会选择电脑刻章。电脑排版的冰冷和单一的线条,少了汉字的灵动和创作的蕴味,失去了印章原本的意义。而手工刻制的印章在下刀时,每一刀的力度、深浅不一样,每条横线与竖线的粗细也不可能一致,这样既增加了印章的防伪性,也增加了辨识度,连作者本人也无法通过手工刻制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印章。正因手工刻章的无法复制,才体现了它的价值所在。

实际上,刘师傅在研究篆刻的同时,需要翻阅大量的古文化书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别看小小一方石头,蕴含着中华千年以来的文化灵魂,小至风水学问,大则天文地理,都有讲究。

问到刻章技艺后继无人的问题,刘师傅乐观的表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爱好书画的人逐年增多,名章、闲章、斋号章、鉴赏章,需求的人越来越多。刘师傅认为,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只要文字不灭绝,手工刻章业就不会灭绝。即使今后没有人再专门从事这门手艺了,部分有成就的书画家也会操刀治印,使它延续下去。

当热闹和喧嚣过后,在这方侵染了岁月痕迹的小店里,他初心不改,匠心依旧。
 

▲大型寿山石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