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数据、文字、图像电子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每日面对电脑、手机,使得越来越多人已经逐渐忘记了手持钢笔在纸张上书写的感觉。
然而,位于台湾高雄盐埕埔的“SKB文明钢笔”(下文简称“SKB”),却不惧文具产业没落,依旧坚守岗位,怀着“台湾人应该要有一支台湾笔”的信念,在数字化狂飙的年代,传播着书写的温度,让人们重拾认真书写的美好。
本期《国际文仪》就带大家探访位于台湾高雄盐埕埔创意艺术区的“SKB文明钢笔”记忆书写馆,来感受下SKB的用心与匠心。
创造手写体验空间
内地不少文具控或许对于SKB这个钢笔品牌还是非常的陌生,但对于台湾人来说,SKB是他们非常熟悉的老字号文具品牌,成立于1951年,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起初,SKB只是一家名为“文明书局”的文具店,如今代替书局坐落在这里的,已经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如今所看到的“SKB文明钢笔”记忆书写馆。
从盐埕埔地铁站出来没多远的十字路口的转角上,能见到一家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文艺小店,橱窗的玻璃上饰有“SKB文明钢笔”的字样,“伴汝之手,走过承载台湾岁月的美好时光”的字句以及手执钢笔书写的图案。透过亮敞干净的玻璃橱窗,能看到里面既温馨又有情调的布置,吸引着路过的行人纷纷好奇地往里看,不少游客也会被吸引到里面拍照留念。这,就是我们本期要向大家介绍的“SKB文明钢笔”记忆书写馆,从门面的装饰就能感受到SKB对书写的热爱。
走进店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制的收银台。面对收银台的左手边,停靠着一台非常复古的黄色“百吉发”摩托车,非常的有年代感,据说,这台摩托车购自民国20世纪70年代,当时是专门配备给业务人员跑业务和配送文具时使用的。

环绕收银台的,是一个有白色雕花的玻璃展示柜。
走近一看,柜中陈列着各种精致的钢笔,皆是SKB在售的书写工具,用心的摆放,更是衬得钢笔越发的高级,激发着人们的书写欲望。陈列柜的上方,贴心地放着纸张以及供试写的钢笔,鼓励到店的客人体验、感受。若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柜台后的店员,他们对钢笔都非常了解,肯定能帮助你挑选到最适合的一支。
店内的主区域分为内、外两区。外区主要为文具贩售区,除了收银台以及钢笔专柜外,外区的中央有一个圆珠笔以及彩笔的贩售柜,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圆珠笔以及彩色笔,还有削笔机、胶水等。
供试用的笔上还非常细心、明确地“顶着”写有“试写笔”的小牌子,让顾客能够一下子就看到试用的圆珠笔,同时也减少了店内产品的损耗。
四周靠墙的柜子上,还有一些涂改带、笔记本等其他文具产品。
与外区不同,内区是一个体验与品牌相融合的空间,正中间放置着一张非常大的桌子,桌子上铺着牛皮纸,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笔、印章和胶带,供顾客在本子上盖章留念,在桌子上“乱涂乱画”。
一侧的墙面上,每一个亚克力的相框内,装裱着一些钢笔书写作品,有店内活动参与者的作品,也有SKB的朋友的留字,一幅幅字作,渲染、增强了店内的书写气氛。
这里会定期开办体验课,如写字课程、手作文具笔袋等,或是举行一些线下的活动。整个空间的设计,也会根据不同的主题,变换“装束”。小编前往探店时,恰巧碰上日本原创的文具杂货品牌AIUEO在这里举办“创意小学堂”的主题展览,整个空间都充斥着可爱有趣的图案,木制桌子上也摆放着各式各样AIUEO的特色文具。为了与AIUEO的日本本店的布置更加相似,还别有用心地天花板垂下各种缤纷吊饰,让参观的粉丝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用产品述说品牌背景
这家店坐落在SKB的起家之地,是SKB的本部与起源,对于SKB来说,这里有着特殊的历史印记和意义。因此,在店内大大小小的角落,都能发现SKB的历史,每一个区域的设置、每一个摆件,背后或许都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并以此,塑造SKB的品牌形象,传播品牌的理念。
店内体验区的白墙上投放着的关于SKB的介绍及采访的视频,这让碰巧路过进来参观的游客也能对SKB这个品牌留下一定的印象,也让专门来探店的文具控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品牌的历史。
通过店内的区域的布局,能感受到SKB伴随着台湾社会的发展,产品进行着变迁。
从“文明钢笔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名字,不难知道SKB起初就是以生产钢笔发家。因此,为了纪念台湾钢笔的历史,店内还设置了一整面墙的橱窗柜子,里面陈列着SKB不同年代出产的钢笔,有1959年产的SKB第一支自制钢笔830,也有当时最受欢迎,几乎是人手一支的22型钢笔,都能在橱窗里找到。
(图24-26)
1970年代,随着人们使用文具习惯的改变,钢笔的使用者越来越少,钢笔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圆珠笔。SKB为了生存,转而开始生产圆珠笔。其中最受欢迎的秘书圆珠笔至今已经在台湾市场上销售了超过45年,当时开发出的有香味的圆珠笔更是在台湾市场上轰动一时。因此,在店内,大家能发现不少非常有历史的“古董”——制作圆珠笔的老机器及工具。别以为它们放在那里只是摆设,其实他们还能正常的运作,在不定期举办的“圆珠笔DIY体验活动”上,顾客还能亲自运行机器,动手制作圆珠笔,学习、体验圆珠笔的制作流程。


1980年后,SKB钢笔正式停产、停售。之后,SKB又开始开发绘彩类商品,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喜洋洋彩色笔。店内也专门设置了一个区域展示着当时的这些圆珠笔及彩笔,挑起了不少出生在那个年代的台湾本土参观者的回忆,引起共鸣。不少带着小朋友到店内参观的家长,都会非常兴奋地跟自己的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就是用的这个彩色笔!”

值得学习的零售技巧
走过品牌的低迷时期,SKB曾经不甚起眼的店面,如今重新注入了年轻的气息,成为了文艺青年、文具控、手帐迷来到高雄的打卡之地。这里的面积虽不及大型的连锁文具店,但却文艺温馨;这里的产品品类虽不及文具买手店,但却有专注于书写的个性;这里的设定,符合如今文具店的流行趋势,但又是时下内地所缺乏的,非常值得内地的文具人学习。
下面,《国际文仪》就给大家总结下值得我们学习的零售小建议:
1、店铺定位明确,是专注于书写的空间。不仅销售书写工具,还能让人体验书写,让来到这里的民众,可以亲自拿起店里的每一只笔,在现场写写画画。
2、店内关于品牌及历史的介绍非常的到位、详尽。通过视频、文字及图像等方式,让初进店、初识这个品牌的人也能加深品牌的认知,了解品牌的概念。
3、店内按照品牌历史及产品品类明确分区。根据品牌及台湾社会使用习惯的演变顺序,按照钢笔、圆珠笔、彩色笔三类进行划分。
4、结合产品的历史,将有意义的物件、工具、生产及测试的机器搬至店内,更增韵味。通过这样有故事的物件,让品牌历史的呈现更加生动,有画面感。将历史记忆,与台湾人以前的回忆串联起来。
5、产品陈列上,试用圆珠笔上有清晰的标注,与其他全新的笔放在一起也能容易辨别,减少产品的损耗。
6、设有专门的体验区,与店铺的定位相呼应,鼓励民众体验书写的乐趣。
7、互动设定丰富,强调永续的概念。店内定期举行课程活动,增强了民众的互动,让店铺成为了承载书写的平台,让书写能在大众中流行并延续下去。
什么时候,再握起你喜爱的那支笔,任由笔尖在纸上沙沙游走,让墨迹晕染成你独有的符号,在快得逼人的数字年代里,用慢慢写字进行一场温柔的革命。
主理人林冠雄先生采访
在2018年台湾文博会上,SKB的展位尤为吸睛。展位整体风格以复古为主,更是搬来了古董试写机撑场。现场还设计了不少互动体验的区域:极具创意地在迷你面包车的后备箱设置了一个DIY明信片及手写信的区域,展位的中间区域也设置了一张大木桌,放上各种各样的笔和墨水,让参观者能够坐下来体验、试用。
期间,《国际文仪》还偶遇了SKB的主理人——林冠雄先生,与他聊了聊近年来SKB的发展。
IOS:SKB的展位非常的有特色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林先生:本次文博会SKB的展位依旧围绕“手写体验”主题进行设计,在现场设置了多个体验区,如展位正中间的体验桌,免费寄送手写明信片及信件的区域,供参观者试写、体验,这也正符合我们的品牌的核心。
不少国内的下游经销商来我们的展位参观,也都表示非常喜欢我们的呈现方式,并与我们进行交流。
IOS:我们也看到SKB的展位陈列了不少稀少见到的设备,有什么作用呢?
林先生:这些设备都是我们以前真正用在生产上的设备,如圆珠笔的试写机,SKB的迷你面包车等等。除此以外,我们还展出了多款古董笔,希望参观者在认识我们产品以外,还能够了解更多关于SKB的历史,了解到更多关于台湾文具业的历史。
IOS:SKB是台湾非常家喻户晓的品牌,但对于不少内地的消费者还不是非常地熟悉,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林先生:SKB原身是“文明书局”,后来引进了日本的技术,开始自产自销钢笔。1970年后因社会环境变迁,SKB开始生产圆珠笔以及彩色笔。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很多厂商都是从国外进口零件,再进行组装的,而SKB在当时就已经掌握了精密零件的生产技术,生产出100%台湾制造的产品,每一支笔都是由SKB的老师傅使用机器配合手工打造的。且工艺非常的好,直到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展出的古董笔,比身上金色的电镀依然是亮晶晶的,完全没有氧化。
IOS:SKB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呢?
林先生:SKB一开始就是以生产钢笔起家,但后来由于人们使用习惯的改变,钢笔生产线中间中断了30余年,近几年才开始重启。虽然当年SKB为了生存下去放弃了继续走钢笔这条路,但名为“文明‘钢笔’”有怎能不卖钢笔?随着近年来写字热潮的在度回归,SKB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除了传统的款式以外,我们也尝试在钢笔中融入更过特殊的材质,推陈出新,如液态亚克力、木头、黄铜等,在发售后都非常地受消费者喜爱。
钢笔是我们的本业,钢笔市场如今的增长也非常的大。今后,我们依然会将优异的制笔技术延伸至全新开发的精品笔,融合台湾当地的文化与创意精神,让制笔工艺迈向更高层次。
来源:国际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