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销售方式正在从价格型消费向价值类消费、体验式消费、个性化消费转变:在供应端,实体书店更加关注效率和成本;而在需求端,它们则更加注重体验和消费价值。在实体书店的不断努力下,读者感受到了新零售与图书结合的新活力,也开始重新认识实体书店的魅力。
可以预见的是,实体书店渠道在2018年还会有大作为。在大环境下不断创新的它将会多样并存的状态继续,在理念上它以消费者为中心重构的读者与阅读的消费关系,打造更加符合消费者体验需求和审美价值观的多样化体验场景;同时在大数据支撑下其以会员运营为核心的全域营销,为自身发展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在这种背景下,文创行业如何布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抓住这个风潮,顺势而动,及时行动。

据《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首次突破800亿元,达到803.2亿元,较2016年的701.2亿元同比增长14.55%。其中,实体书店零售渠道走出了负增长的态势,实现2.33%的同比增速,达到344.2亿元,这一数字让人们感受到实体书店行业的暖意。
现阶段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实体书店正逐步向好的信号,全国实体书店零售规模实现正向增长;北京三联韬奋书店、西西弗等实体书店不断扩大自己的规模,开出越来越多的分店;言几又公司则完成了1.2亿元的B轮融资。但在形势向好的情况下,实体书店的发展并非已经完全走出困境。
据《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虽然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每年实现的总规模不断扩大,但仔细观察整体市场背后的推动力可以发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上书店,其中网上书店对整体市场的增长贡献占比达到92.32%,而实体书店仅有7.68%。且与网上书店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仅用五年就从130亿元的零售规模发展到459亿元相比,实体书店近五年一直在330亿-350亿元之间徘徊。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实体书店每年实现的图书零售规模有升有降,但基本处于稳定,尽管现阶段实体书店不断转型升级,政府层面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扶持发展,但实体书店若想在零售规模上实现类似网上书店的快速增长也不太现实,一方面在于人均阅读量还未达到较高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网上书店便捷的售书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仍不可小觑。
在从业者看来,对于实体书店而言,随着升级为阅读体验空间,探索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是不少实体书店的发展方向,帮助实体书店更好地经营。但增强阅读体验、实现多元收入的基础,是实体书店需要先形成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并围绕该定位在图书品类选择、特色服务等方面上进行合理规划,且图书仍需是实体书店的主业,而不是作为补充和装饰。只有拥有优质的图书内容,此后再加上多元经营、特色服务等方面,实体书店才能一步步走出困境。
渠道垂直细分 实体渠道发展的新生机
新华文轩旗下的轩客会品牌就是转型中一个例子,比如成都建设路的轩客会转型为旅行主题书店后,无论是人气还是销售额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原因则很简单,传统的门店大概只能覆盖周围3公里的人群,但主题书店就可以聚集全成都甚至更广阔范围的人到店。
有业内人士分析,只有通过服务细分使不同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垂直开发相关产业链,形成一个针对某一人群的文化体验空间,实体书店才有可能从“网络阅读”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2018实体书店的渠道细分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实体书店自身的先天不足。实体书店由于空间有限,不可能摆满很多品种图书,而针对某一个细分群体阅读的书店将会成为未来书店发展的一种常态。实体书店即将成为某一细分读者群体的文化空间,其销售功能越来越弱,业态融合带来的服务功能升级,其本质是向文化空间转化。
不久之前,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推出的“最北京”实体书店评选活动中,甲骨文·悦读空间等10家书店被评选为北京“最古都、最红色、最京味、最创新”的实体书店。这种评选其实也代表了实体书店渠道细分的变革,如今,书店不再是单纯卖书的地方,而变成了一个惬意休闲之处、一个释放心灵之所、一个文化娱乐之地。因此,未来的实体书店,不再是单一的书店,而是体验多元生活方式的存在。在具体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书店也正朝着垂直细分的精准定位迈进。
人气旺、最创新的背后,其实是“小而精”细分受众与高品质的结合。不过这个垂直细分的市场如何进一步做大,实体书店还在探索之中。毕竟,相对于成熟的大众市场而言,垂直市场意味着机会,但是渠道和空间更窄,风险也更大。对此,实体书店形成一条服务型的垂直产业链是其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它们的困难在于是否了解目标消费者细分人群。
同时,随着人们整个生活形态变化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改变,图书整个业态也发生了改变。大部分的图书销售都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这时,实体书店不能只靠卖书赢利了。当这些模式磨合成功之后,很可能会出现跨地域的连锁主题书店,从而从本质上迸发出新的内部创新力量。
有业内人士分析,只有通过服务细分使不同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并垂直开发相关产业链,形成一个针对某一人群的文化体验空间,实体书店才有可能从“网络阅读”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2018实体书店的渠道细分一个主要原因,也在于实体书店自身的先天不足。实体书店由于空间有限,不可能摆满很多品种图书,而针对某一个细分群体阅读的书店将会成为未来书店发展的一种常态。实体书店即将成为某一细分读者群体的文化空间,其销售功能越来越弱,业态融合带来的服务功能升级,其本质是向文化空间转化。
不久之前,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共同推出的“最北京”实体书店评选活动中,甲骨文·悦读空间等10家书店被评选为北京“最古都、最红色、最京味、最创新”的实体书店。这种评选其实也代表了实体书店渠道细分的变革,如今,书店不再是单纯卖书的地方,而变成了一个惬意休闲之处、一个释放心灵之所、一个文化娱乐之地。因此,未来的实体书店,不再是单一的书店,而是体验多元生活方式的存在。在具体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书店也正朝着垂直细分的精准定位迈进。
人气旺、最创新的背后,其实是“小而精”细分受众与高品质的结合。不过这个垂直细分的市场如何进一步做大,实体书店还在探索之中。毕竟,相对于成熟的大众市场而言,垂直市场意味着机会,但是渠道和空间更窄,风险也更大。对此,实体书店形成一条服务型的垂直产业链是其发展的根本出路,而它们的困难在于是否了解目标消费者细分人群。
同时,随着人们整个生活形态变化的需求,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改变,图书整个业态也发生了改变。大部分的图书销售都转移到了互联网上,这时,实体书店不能只靠卖书赢利了。当这些模式磨合成功之后,很可能会出现跨地域的连锁主题书店,从而从本质上迸发出新的内部创新力量。

新零售抢眼 跨界融合更有力
很多人都将这股内部创新力量的桂冠,交给了实体书店“新零售”这个新名词。2017年新零售为实体书店带来不少机遇,实际上也埋下了不少伏笔,如阿里、京东等一些互联网大鳄也会推动技术在图书零售行业中的融合,进而进一步加快图书新零售产业的布局,预计2018年不用半年的时间,新零售业态的书店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相对于盒马鲜生等新零售业态来说,实体书店的零售业态还处在“智慧书城”阶段,算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孩。但现在的实体书店经营者们已经开启了学走路的过程,终能摆脱旧有业态,特别是摆脱固有的、传统的经营思维的桎梏。
线上线下融合成为新零售实体书店发展的标配,跨界融合全面走上开放、合作的发展路径。“文化与经济、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不断走向深度融合,‘文化+科技’‘文化+地产’‘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成为新零售下实体书店建设发展的行业趋势。如2017年8月开业的文轩BOOKS书店,就属于‘文化+商业地产’新模式”。
除此以外, 体验式、个性化、场景化消费成为阅读文化消费的风向标。 “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消费群体,追求创新性、个性化的消费模式,零售卖场需要实现消费者生活方式的理念展示、社交活动等,同时为读者营造现实场景,实现对用户的产品、体验、服务、价值等立体营销。”
而大数据的精准营销,将对消费者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从消费习惯、消费行为、消费价值等方面入手,组织商品、提供服务、推送信息,对其开展个性化精准营销。随着越来越多新零售模式的兴起,实体书店也在不断探索新玩法。共享书店、无人书店、智能书柜、自助购书机、智能店员机器人等都是新零售时代实体书店的典型特征。如文轩云图智能书店、皖新传媒三孝口共享书店等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实现了对阅读消费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投放。无人售书、智能书店或许将成为实体书店发展的新形态和风口。而使用新概念和新科技的各类新型书店、新华书店跨省异地开店,也是当下新零售前期书店的两大主要发展方向。
2018年北方图书城的新零售业务规划就颇具有代表性,其要做新零售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同时以综合体为中心布局新零售下的校园书店、社区书店等,网格化新零售体系。在新零售体系里,将加大技术投入和合作,将商品、货架、书店和顾客汇聚在云端,丰富云端数据,对人、书、店重构,把商业链条上的每个节点都数字化,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效率,增加体验,减少退换货。
虽然新零售有诸多优势,但是并不意味着实体书店可以高枕无忧。2018年零售实体书店的定位应该从传统发行渠道商转变为阅读服务提供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全面提升实体书店的文化消费终端服务品质。 要充分利用好资本手段和互联网工具,构建出版发行垂直纵深现代阅读服务网络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行机制,发展和优化多品牌的线下消费体验场景,促进以消费体验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驱动的新零售书业的形成。

来源:国际文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