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乱眼 上海特色书店竞相“绽放”
 
在上海青浦的水乡古镇——朱家角,近日悄然冒出了一家文艺气质的小书店,名唤“角里”。顾名思义,书店面积精巧,安静栖居于水乡的一个角落。但吸引眼球的是,这个小小的书店只售卖一种图书,定期更换种类。
 
上海实体书店新品牌——大隐书局却是大隐隐于市,都选址于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大隐书局的创始人刘军这两天忙得连坐下的时间也没有:4月21日和23日,大隐在巴黎春天商场和黄浦区文化中心一口气连开两家分号,盛况无二。
 
实体书店正在上海迎来春天。来自浙江的博库书城、北京的蒲蒲兰、重庆的西西弗、四川的言几又、广州的方所、江苏的大众书局……全国各路诸侯正在上海攻城略地、加速扩张,试图抓住实体书店复苏的黄金机遇。
 
互联网经济加持 实体书店真正转型
 
仅在几年前,实体书店还接连采取撤退收缩战略,让文化界有识之士纷纷发出“拯救书店”“拯救阅读”的痛心呼声,缘何转眼间已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实体书店的复苏,从形态上已经迥异于单纯卖书的传统书店,较之进化了N个版本,且无论从特色、风格、气质、定位上,都有独到之处。
 
在上海,有的书店以氛围取胜,堪称“书店+咖啡馆”;有的书店以“最美”闻名,已经成为游客热门取景地标;也有书店形似传统文化会所,擅长花艺、茶道、精致饮食。
 
不过,实体书店特色虽异,却也有共性,就是从“单纯卖书”转向“文化体验”和“知识分享”,成为城市文化的“热点”和“兴奋点”。
 
实体书店回暖 得益于文化产业勃兴
 
“如果说前两年实体书店回暖尚是一种信号,今年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与传统书店相比较,新开放的实体书店更具互联网经济特征,它们都是功能复合的文化空间,有丰富明确的阅读活动计划,让城市更具文化气质和活力。
 
“前几年实体书店遭遇危机,其经营者往往是执着阅读的文化人。而这一轮实体书店复兴,背后有政府支持、有商业地产助力,还有大量资本进军文化产业的需求。”一位出版资深人士对记者说。
 
上海是全国率先对实体书店实施扶持政策的城市。早在2012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就颁布政策,通过资助、补贴、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扶持有影响力的实体书店发展,至2016年已投入专项资金逾6000万元。
 
而在政府扶持之外,商业资本和风险资本对实体书店也日益看好。大隐书局正在筹划开设新的门店,因地制宜将书店与当下大热的民宿结合,创造出新的业态。正如方文山所言“阅读是一件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事情”,随着资本与文化以更具创意的方式结合,实体书店还将更加摇曳多姿。

 
来源:山西日报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