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毛笔,但是你知道它的由来吗?相传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在战时紧急的情况下,用兔子尾巴,插在一根竹管上,蘸上墨汁,试着用它来写字,没想到兔尾竟然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变得圆润饱满。由于这“聿”字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笔”。

清同治年间(1862),杭州人邵芝岩在闹市区三元坊开设了一家前店后坊的笔庄,取名“粲花室”,就是现在的“杭州邵芝岩笔庄”,生产的毛笔则取名“芝兰图”。由于过硬的质量和海内外的口碑,邵芝岩的毛笔在当时不仅被列为朝廷贡品,而且在南洋劝业会、首届西湖博览会、美国费城博览会等12次中外赛会上获奖。2007年,邵芝岩笔庄毛笔这制笔技艺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邵芝岩笔庄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20世纪70年代曾进行翻建。建筑坐东朝西,平面矩形,二层单开间砖木结构,屋顶硬山两坡覆小青瓦,上下两层共约60平方米。一楼现为邵芝岩笔庄门市部,二楼为笔庄办公用房,一、二楼之间有夹楼。现为杭州市历史建筑。

100多百年来,邵芝岩笔庄一直没有离开过中山路,典雅大气的门面似乎述说着岁月的故事,柜台中陈放着一支支平淡无奇的毛笔,蘸着或浓或淡的墨水,传承着杭州历史文脉,书写着灿烂辉煌的千年古国文明史,记载下祖先在文明进步中的每一个足印。
来源:杭州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