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绘画可以锻炼幼儿小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特征的好方法;绘画还可以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对开发智力也大有益处。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涂涂画画,但由于受到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有时无法顺利表现,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启发和诱导。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教师应如何正确引导幼儿绘画,提高幼儿的绘画水平呢?
1 注重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教师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一次绘画活动教师都应给幼儿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至始自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美的基础上,理解美和形成美的观念,产生表现美的情趣,初步具有判断和评价美的能力。
2 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绘画的动力,是教师引导幼儿绘画所要围绕的中心。当幼儿不想画画,教师不需要强迫他,给予幼儿自由作画的空间,当幼儿有绘画的积极愿望时,他就会主动去画,并会画得很好。
教师要多给幼儿勇气,要多表扬,多鼓励。幼儿由于理解能力有限,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弱,他画的画有些不合理,这是正常的,教师绝不要责备他,反而要多鼓励表扬。对于教师的赞扬,幼儿会获得很大的满足,给予幼儿一种肯定的信心,使他们也敢于创造、敢于表达,形成创造氛围,获得兴趣。
3 重视幼儿的“心灵感悟”
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抹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表现形式上,教师也应采用各种形式,不要局限于一支笔一张纸的绘画,不要采用固定不变的示范讲解模式,其实诸如刮画、彩墨画、手印画等等都可以作为手段,可采用写生、实物临摹、示范讲解等形式,手段为内容服务,只要幼儿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就好。
4 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知识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要作为一名启发者和引导者,不仅要帮助幼儿扩大知识眼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例如天上的飞机、路上的汽车、五颜六色的着装以及花鸟树虫、自然变化等等。也可以利用游戏活动、观看视频故事、分享引起共鸣的图画书等向幼儿讲解,特别在遇到节日时,在活动室创设主题式墙面及环境带给幼儿节日的气息,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
幼儿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就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在绘画中认知就逐渐增强,这就为激发幼儿绘画创造力和想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中,有哪些做法是不妥的?
墨守常规
每一次活动都以上课的形式进行,讲究过程的规范:观察——讲解——作画——评价。殊不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看似在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作画,但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从中得到愉悦就不得而知了,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断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
太注重结果
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在引导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让幼儿被激起的积极情感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
不断纠错
教师的纠错打断了幼儿的思路,教师对少部分作品的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严重地打击了大部分幼儿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丧失信心。

幼儿绘画教育不仅仅是美感教育,更是情感教育、创造教育与性格教育的整合体,教师应结合幼儿绘画学习的特点,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对积极思考、大胆想象的幼儿及时予以鼓励,启迪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吸收当前幼儿教育中“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先进理论,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引导幼儿走向美的世界。
来源:美术王国手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