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雄钢笔”简史
起于乱世,兴于跃进,盛于开放,折戟资本。这16个字,也许是对英雄钢笔86年历程最好的诠释。
英雄钢笔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山河飘摇中成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更以“英雄赶超派克”的跃进口号,英雄钢笔红遍大江南北。
80年代改革开放,春寒乍暖,英雄钢笔达到极盛,市场份额一度高达70%;参与了港澳回归、上海合作组织等诸多历史事件。那时候,在胸前口袋插一只英雄钢笔,是知识分子和干部的象征。
90年代,英雄钢笔变身英雄集团登陆资本市场,作为率先吃螃蟹的民族企业,96年的总资产已然超过7亿元。
可惜好景不长,英雄随后急转直下,连年亏损,2001年,黯然退市。至此英雄一蹶不振,2012年资产缩水至2498万元,此后风光,便极少见于媒体了。
透过英雄钢笔86年的波澜风云,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长长的商业画卷,裹挟着沉重的宿命感。
2、两个人物:学徒与首富
从乱世英雄到神坛跌落,英雄钢笔离不开两个人物,而凑巧的是,两人都姓周:周荆庭与周正毅。
1931年,918事变后月余,上海滩华德路宏源里38号,满揣“实业救国”理想的周荆庭,凭借1.5万银元,开设了一家华孚金笔厂,这即是英雄钢笔厂的前身。而华孚,寓意“中华繁荣昌盛”。
周荆庭是浙江奉化人,小学毕业之后曾做过学徒、店员;当时国民经济不振,周荆庭和同时代的荣德生等实业家一样,欲以弥补国民经济的漏洞。
周荆庭生活简朴而为人慷慨,华孚笔厂的工人薪资也比其他企业高出不少,职工因此多能安心作业。1951年,周主动申请公私合营,放弃每月数万元的股息,并以一半的工资,资助了无数贫寒子弟学费。1952年1月,华孚厂公私合营结束之后,周荆庭任技术副厂长,淡出了管理层。
1966年8月25日,周荆庭在上海溘然逝世,享年66岁,同年10月,华孚金笔厂易名为英雄金笔厂。
毫无疑问,周荆庭是英雄钢笔的开创者、奠基人,而他的名字也因“英雄”名垂青史。
周荆庭离世40年后,历史定格在2006年,因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被判入狱的周正毅刑满释放。这位前“上海首富”,熟稔于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则,在四年前,采用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将英雄集团的2.06亿资金划拨到自己公司账下,据为己有。
40年风雨飘摇,在英雄集团黯然退市的最后,周正毅以这样的方式给了英雄集团重重一击,实在令人叹息。
600844,这个曾经属于“英雄股份”的股票代码,几经易手,如今叫做“丹化科技”。
3、一种转折,两种结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来形容英雄钢笔最合适不过。尽管英雄钢笔并不没有消亡。
周荆庭奋起于民族危难之时,国穷民弱,见当时毛笔渐渐被钢笔替代,钢笔市场则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周不忍见利益外流,抓住时机,潜心技术,为民族实业赢得一丝尊严。
而进入21世纪,电脑兴起,钢笔逐渐被键盘和中性笔替代,微软ceo也曾一度认为,未来率先被淘汰的就是钢笔。
英雄没落了,不只是因为电脑,也有国企体制、产品假冒等诸多原因。而同时代的著名钢笔品牌万宝龙,则灵身一转,砍去了低端业务,顺利抢占了高端钢笔市场。
2012年,没落中的英雄,也曾因一则关于“英雄集团挂牌,以250万元的低价转让自身49%的股权”的消息引发媒体关注;4年后,阵痛中的英雄已走出了经营下滑的困境,当年营收增长33%。
创业易,守成难,创业伊始的英雄和风光正盛的英雄,实际上面临的是同一种转折: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而截然不同的是,前者赤手空拳将之化作了机遇;后者庞然大物被动成为了危机。
4、有关于媒体、企业和人生
2016年,一则“中国钢笔大王之痛:曾经资产超7亿,如今抵不上上海一套房”新闻,英雄集团再度引发热议。
董事长李立力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不加掩饰的愤慨:“我们不否认在低潮的时候发生了一些事情,但不能到了2016年还把2012年的事情拿出来讲。”
是的,谁没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呢,人生如此,企业亦如此。
2016年是自媒体热甚嚣尘上的年份,噱头、谣言漫天飞舞,大有唯恐天下不乱之意。这似乎又应验了吴晓波曾在《大败局》提及一个论断:“传媒如小人,近之则逊,远之则怨。”
来源:中国文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