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将中国文化引进西方国家,已故作家林语堂功不可没。这位文学巨匠曾耗时30年,成功发明了中文打字机的故事,却鲜有人知。
11月9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文学馆,解说员向记者展示了一幅珍贵的黑白照片:林语堂看着女儿林太乙操作他亲手发明的中文打字机,脸上洋溢着笑容。照片摄于1947年,拍摄地点在美国纽约。
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介绍说,林语堂当年发明的中文打字机高22.8厘米、宽35.5厘米、深45.7厘米,备繁体汉字7000个;字模是铸在6根有6面的滚轴上,以64键取代了传统的庞大打字机字盘;每个汉字只需敲打3键,每分钟可打50个汉字。
黄荣才说,林语堂当年发明的是一台机械化中文打字机,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打字快捷,可以说是早期的便携式中文打字机。这名文学大师还为打字机样机取了个名字,叫“明快中文打字机”。
据介绍,1919年,当时的商务印书馆制造了中国第一台中文打字机。这台打字机以康熙字典检字法分类排列,机上配备了一个容纳2500个印刷铅字的常用字盘,3040个生僻字则按照使用的频率依序放置在备用字盘,需要时由打字员找出放置于打字机预留的空格处。早期的打字机庞大沉重繁杂,打字员须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针对性训练方能上岗。
据林语堂女儿林太乙所著《林语堂传》记载,“明快中文打字机”采用了上下形检字法技术,不需经过复杂训练即可打字,简单实用;生僻字则通过左右偏旁拼印而成,最高可打出约9万个繁体汉字。
为发明中文打字机,林语堂每天早早起床,坐在纽约住宅书房的皮椅上,绘制草图、排列汉字、修改键盘,抽着烟斗的林语堂“就像着了魔似的”疯狂地研制着中文打字机,以实现其“怀藏三十多年的梦想”,林太乙在书中这样描写父亲。
图纸设计完成后,林语堂亲自到纽约唐人街请人为中文打字机排字铸模,到纽约郊外找了一家小型机器制造厂为打字机特制零件,并专门聘请一名意大利籍工程师协助解决打字机机械运转方面尚存的问题。
经过3年的刻苦研发,林语堂花光了12万美元积蓄,终于在1947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不学而能操作”的中文打字机样机,但最终也被这项发明弄得“倾家荡产”。
纽约众多新闻媒体闻讯刊发了林语堂发明中文打字机的消息后,林家住宅一连3天对外开放,欢迎各界人士前来观赏这个“疯狂”的发明。“这是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林语堂在记者发布会上手指“明快中文打字机”样机对记者说。
黄荣才说,林语堂当年发明的中文打字机的三键输入法,对中国汉字的机械化快速录入、拓展传播这一古老文字和中华文化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根本性的技术变革。电脑发明后,目前流行的汉字五笔输入法同林语堂的“三键输入法”有着技术层面的异曲同工之妙。
黄荣才还说,林语堂当年发明的“明快中文打字机”样机,现陈列于台北郊外阳明山腰的林语堂故居。这名文学大师1976年去世后下葬于那里,“明快打字机”样机则默默地陪伴在他的墓地旁。
林语堂1895年生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定居美国30年,一生著述颇丰,先后创办过三本杂志:《论语》半月刊、《人世间》《宇宙风》;英文经典著作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老子的智慧》《苏东坡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