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主办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论坛”在义乌举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董德刚、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副司长关晓静、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张海鹰,以及来自青海、河南、浙江、江西、河南、重庆等地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和同志,各地文化企业代表和部分小微文化企业研究机构、服务机构负责人参加了论坛。论坛旨在从国家宏观导向、地方发展模式、机构创新做法、企业成长经验等方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前景、机遇和挑战进行交流。

 

  吴江波首先作了题为《适应新常态,凝聚微力量——努力推进小微文化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格局,首次在党中央全会决定中专门提出要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创造了重要契机;日趋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当前,小微文化企业面临着良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他介绍,今年文化部将着力从六个方面推动小微文化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以推动政策落实和提升政府工作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及品牌塑造营销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支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三是以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环境;四是以鼓励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进一步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五是以谋划“十三五”时期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六是以营造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文化部正抓紧制定《2015年扶持成长型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工作方案》,明确今年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论坛上,关晓静发布了国家统计局针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小微文化企业主要有六大特点。第一,单位数量多,是文化企业的构成主体。2013年末,全国共有小微文化企业77.3万个,占全部文化企业的98.5%。第二,行业分布广,多数汇集在服务业。小微文化企业广泛分布在文化及相关产业所涉及的120个行业小类中,其中,文化服务业小微企业为47.8万个,占全部小微文化企业的61.8%。第三,构成多元化,私营企业占比超3/4。2013年,我国内资小微文化企业为75.9万个,占全部小微文化企业的98.2%。第四,就业吸纳能力强,提供了文化企业六成以上的就业岗位。第五,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优势明显。第六,经营能力弱,内资企业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2013年,在文化企业中占98.5%的小微文化企业营业总收入为38306.8亿元,仅占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45.7%;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495.3万元,低于全国文化企业1066万元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大中型文化企业37328.8万元的平均水平。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小微文化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453.2万元,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62.8万元)和外商投资企业(2808.1万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明显。

 

  来自重庆、南京等地有关部门的演讲人也在论坛上分享了各地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文化产业处处长陶宏宽介绍,近年来,重庆通过增添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创业融资扶持、强化创业指导等措施给予小微文化企业更多创业扶持;开展“以大带小”帮扶活动、推动政府采购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等举措,帮助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并逐步在小微文化企业集聚的特色园区形成政策引导、业主主导、消费驱动、资源吸附、产业链带动、校企合作、网络孵化七大模式,发展小微文化企业优势集群。

 

  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会计师边晓红谈到,南京逐步建立全市文化金融合作体系,通过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推出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交易所、担保保险等一系列颇具实效的对接渠道,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化、金融工具专业化、政策保障持续化,形成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南京模式”。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