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三通两平台”的项目建设,各地中小学纷纷试点“电子书包进校园”行动,开启信息化教育的新模式。消息一出,立马就赢得了广大学子和家长的好评与点赞,认为此举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延伸与拓宽,是电子科技与传统教学的一次有效对接与完美融合,势必引领一个新兴教育时代“无纸化教学”的到来。然而,话虽如此,我们还应该看到“无纸化教学”背后的阵阵寒意。

  从一个积极乐观的角度来看,“无纸化教学”可能实现了三方共赢。对孩子们而言,“无纸化教学”的到来,绝不只是意味着抛开了沉重的书本和书包的束缚,还代表着学习内容变得更为形象直观,对网络和电子产品的热情也被悄然转移到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中来;对教师们来说,“无纸化教学”可能一改曾经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说教式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轻松的课堂气氛,更为频繁而良性的师生互动,更为个性化的“分层教学”,便于教师分层次分阶段地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对家长们来说,“无纸化教学”可能让其更易了解和掌控孩子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考试成绩等基本信息。

  然而,虽然“无纸化教学”前景斐然,但是却并不代表其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无力证明传统教学方式的没落与衰退。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拼音输入法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即便不记得汉字怎么书写,只要能够拼对部分拼音,也能快速地从输入法罗列的选项中挑选出正确的字。如此,提笔忘字已然成为了信息时代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汉字的书写与表达也在日渐式微,这也就是《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等“低烧脑”电视节目异常火爆的原因所在。

  客观而言,汉字不仅是一个书写的工具,表达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文化弘扬的途径和媒介。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可能都代表着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段历史。汉字书写是一段“走心之旅”,唯有通过一笔一划地书写,才能体会个中涵义和深意。如果大肆推广“无纸化教学”,武断地取缔传统教育模式,不但让下一代无法领略汉字书写的美好,还剥夺了未来一代品味和体会传统文化的机会,如此,又谈何传承文化、弘扬文明?

  不容否认,“无纸化教学”无不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有纸化教学”的没落与衰退,相反,“有纸化教学”更能唤醒传统文化在后现代的回归。究竟“电子书包”和“无纸化教学”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传统课堂,值得教育人士和社会大众好好思索一番。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