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文具”、“开学教辅资料9折优惠”、“凭录取通知书买打折手机”……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因学生开学而引发的各类消费也随之热了起来,而这其中尤以新科大学生的消费最为热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苹果三件套”……随着各大高校新生报到工作的陆续展开,即将入学的大学新生们都开始忙着为自己购置入学装备,也催热了新一轮的“开学经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新生们列出的入学装备清单也变得愈来愈长,如今更是动辄花费几万。“开学经济”,让商家赚得盆满钵满,笑逐颜开,让很多家长感到钱包“压力山大”,其背后却逐渐显露出学生之间消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的隐忧。“开学经济”缘何这么热?如何给它降降温?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真的好吗?
“开学经济”热从何来
跨入9月,高校陆续开学。对于大学生们,尤其是那些刚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学新生们,当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对于他们背后的家庭和父母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种考验,不单是孩子即将离家所带来的相思之苦,还有孩子要开学所带来的经济压力。说一些普通工薪家庭或农村家庭因为大学生开学而“返贫”可能有些夸张,但大学生开学所带来的花费,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笔花费,除了包括水涨船高的学费、生活费之外,还有因为“开学经济”而催热的消费。据说现在大学新生的入学“标配”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以及“苹果三件套”了,仔细一算,光是这些东西,价值就超过上万元甚至是数万元了。对于那些月薪只有几千元,还要养家糊口,供孩子学费和生活费的普通工薪家庭,这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客观地说,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有些东西确实是大学学习和生活所必需的,比如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说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和生活的必备品,没有确实不方便。但有些东西,就显得没有那么必要,比如数码相机。既然现在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带有照相和摄像功能,而且像素越来越高,为什么还要花上几千块钱,额外买一部相机呢?即便是笔记本和智能手机这样的必需品,也有名牌非名牌、高档不高档的区别,价格相差悬殊,对于大学生来说,不管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还是从实用性来考虑,都无须过于追求“高大上”,否则就是一种非理性消费了。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催热了“开学经济”?或者说,火爆的“开学经济”从何而来?在我看来,一是父母的“犒赏心理”在作怪。很多父母总觉得孩子苦了累了这么多年,现在终于金榜题名熬出头了,所以自己无论如何也该表示一下,即便孩子不主动提要求,父母也会主动“有所表示”。殊不知这种“犒赏心理”不但容易导致非理性消费,而且容易让孩子在心理上滋生不劳而获的心理,甚至把好好学习当成是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务。
二是大学新生的“邀功心理”在作祟。有父母的“犒赏心理”,就必然有孩子的“邀功心理”,很多大学生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有些还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那必须得要求父母奖赏一下自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难免对自己的父母“狮子大开口”。大学生的这种“邀功心理”显然有害无益,一方面父母供自己上学已经很不容易,要懂得感恩,而不是趁机“宰父母”;另一方面,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不是为了父母,其实是为了自己,那么在父母的资助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什么还要父母来奖赏?
三是商家的蛊惑利诱。其实最盼望“开学经济”的是各路商家,甚至说“开学经济”的概念,就是他们一手炒作出来的。商家在商言商,只要他们卖给学生的东西不是假冒伪劣,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欺客宰客,那也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大学生和家长,却不能被商家牵着鼻子走,或者买回一堆没用的东西,或者是超过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而非理性消费。毕竟,学会理性消费,避免寅吃卯粮,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
应给“开学经济”降降温了
“开学经济”之所以引发社会忧虑,主要因为不正常的“开学需求”成为这种经济的主角,很多学生的需求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为攀比,壮面子。但攀比文化、面子文化不是大学生的独创,而是社会糟粕文化现象的一种。那么,“开学经济”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能就“开学经济”研究“开学经济”;围绕问题本身寻求降温之策,恐怕只能是事倍功半。
“面子文化”渗透于国人的行为习惯中,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所有的社会生活。坊间一直就有“死要面子活受罪”之说,那么当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要面子不再那么受罪,“面子文化”自然会升华。比如,有些人开好车,开的主要不是车,而是“面子”;有些宴请一桌上万,吃的是“面子”,而不是饭。甚至一些企业、地方政府都要在“面子”上相互攀比,不惜一掷千金。要么怎么会有那么多“面子工程”?面子文化、攀比风气浓厚的社会氛围下,身在这个社会中的大学生不能脱俗,也要在踏入校门前把自己的“面子”装备一下,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更要突出一下自己的超前……我们可以说,学生们这种攀比风气不可取,但不能不承认,“开学经济”现象是有根的,是某些社会文化流行的必然结果。
但不是说,我们对“开学经济”现象就只能顺其自然而无所作为,我的意思是说,只有搞清楚“开学经济”产生的原因,认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首先做到理性看待问题,才好研究科学合理的降温之策。某些大道理,比如勤俭节约传统、艰苦奋斗精神等等,不是不能讲,但如果说教味道太浓厚,未必会有太大效果。不管是社会风气层面,还是青年人、大学生的精神修养,缺的都不是大道理,而主要是价值信仰(与价值多元无关),比如某些奢侈追求,实质上追求的就是虚荣,暴露的则是浅薄、浮躁。这种现象属于社会性问题——不管是一些家长,还是一些人群,乃至某些官方理念与行为模式上,虚荣浮躁的性格与风气,都不同程度存在。而解决这些问题,肯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那么,给“开学经济”降温,恐怕不能指望通过一些讨论和教育活动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品位和追求越高雅,与虚荣的距离则越远。“开学经济”的温度代表的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品位与修养的“温度”。这是需要我们关注和努力的根本问题所在。不仅是一些学生和家长,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问题。社会上有许多的“经济”都需要降温,包括一些地方政府的“面子经济”。社会上某些“经济温度”没降下来之前,“开学经济”很难单兵突破。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追求健康高雅的品位和理念,逐步抵减虚荣心理和攀比文化,也是当务之急。
放下虚荣理性消费
“开学经济”年年有,而且是“蛋糕”越做越大、花费越来越高。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再加上现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新学期要有新气象”等口号作祟下,为孩子学习做好后勤保障、配备精良装备,也就毫不含糊了——毕竟“再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对高中、大学新生而言,新手机、新衣服甚至新电脑等“新式装备”,更是寄托着种种祝愿,成为开学报到的“必备”。而商家则瞄准这一“经济增长点”,费尽心思、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新学期促销活动,在家长们受从众盲目攀比心理的驱使下,一次性的开学消费怎能没有广阔的市场?
然而,透过这份热闹,我们不难发现“开学经济”最终带给学生和家长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拼”后的沉重额外负担,更有一种无奈的浪费。就学生而言,“高大上”的开学用品,往往会成为他们在校园内攀比成风的“道具”,丢掉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不说,也会让校园里的“阶层分化”愈演愈烈。更何况,“花里胡哨”的学习用品还会转移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对家长来讲,为了不让孩子“没面子”,硬着头皮购买价格不菲的开学用品,加重的是经济负担,而且还容易把孩子往错误的消费观念上引导……由此看来,真不知是“开学”把“经济”侮辱了,还是“经济”把“开学”糟践了!
“开学经济”到底经济了谁,相信每个商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咱学生和家长遭了罪。众所周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全民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开学季”也应刮刮“节俭风”,既要理性消费,量力而行,让“开学经济”变成“经济开学”;也应将节俭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放下虚荣,反对浪费,让勤俭节约的风气吹淡“开学经济”的热度。
家长不要为“开学经济”竞折腰
面对年年上演的“开学经济”,许多商家看准了家长的钱包,借此良机赚得盆满钵满;学生也会向家长索要“高科技”的商品,为学业进步做好充足准备。但是正常的消费行为逐渐引发了奢靡消费、盲目攀比等不良现象。作为商家眼中的消费者、孩子眼里的守护神,家长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家长坚决对奢侈消费现象说不,为孩子和社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上学,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学好本领服务于社会,丰盈自己的人生。我们把孩子装备得如此“精良”,无非是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要知道,不是所有大学生都有幸得到如此豪华奢侈的装备,大多数学生,所拥有的是学习和生活上的必需品,纯粹的“简装”,有的学生,连学费都由政府和社会上爱心人士所支持,有的是东拼西凑,有的是助学贷款。很多学生是在边学习边在积攒来年的学费,我们的孩子为何就不能向这些学生学点什么?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又缺乏什么?
家长应该承担起监护人责任,正确引导孩子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如果以过度消费方式宠爱和将就孩子,可能会让他们染上大手大脚花钱的恶习,喜新厌旧、滋生攀比心理,影响其成长。家长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非理性消费要求,我建议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够用”原则。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对于绝大多数在校生而言,价值几千元的常规配置电脑已经完全能够满足使用需要,如果过分追求“高配”,花费上万元,就属于奢侈浪费;二是“可承担”原则。如果家庭经济宽裕,购买较为高档的商品属于个人选择,但如果家境一般,还要追求“高大上”,甚至超出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就属于“糊涂”,家长也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三是“必需”原则。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一些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消费需求,比如购买锦衣华服、享受山珍海味等,家长万不可予以纵容,否则会助长他们非理性的消费观。
总之,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呼吁家长带头为“开学经济”降温,也期待家长做好表率,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重拾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