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西省新绛县一带流传的“绛州毛笔”是中国传统名笔之一,相传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如此算来,至今已传承有两千多年历史。据相关的野史记载,我国的毛笔乃是秦国的大将蒙恬所发明。由于其带兵戍边路经绛州(今新绛县一带),将其造笔的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艺人,而绛州人就此代代相传,该制笔工艺才得以发展至今。山西省新绛县制造毛笔有着悠久历史,由于出产的毛笔品质优良,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与南方湖州的毛笔齐名,因而也有“南湖北绛”的美称。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西的新绛县每年仍有三、四十万支毛笔远销到海内外各地。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毛笔市场的日渐萎缩及机器制笔的冲击,老一辈工艺人逝世而年轻人也不愿继承,懂得“绛笔”制作工艺的人已经寥寥可数了。这当地,现在仍坚守着这一传统工艺的制笔作坊已经屈指可数,而且还时刻都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古老的制笔工艺面临失传危险,处境实在令人担忧。
78岁的于良英老人是绛州毛笔制作传人,他的儿子和孙子也继承了老人的制笔技艺,经营着一家名为“于良英笔庄”的制笔作坊。随着毛笔市场的萎缩,传统的制笔工艺面临生存考验。如今在新绛,像“于良英笔庄”这样的传统制笔作坊已经不多了。于良英说,绛州毛笔纯手工制作,软硬适中,吸水力强,经久耐用。然而,绛笔的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需要经过挑绒、齐羊毛、合羊毛、焊笔等等。总共86道的工序,一般耗时20多天才能制作出一批成品毛笔,而数量最多时都不足100支。 #p#副标题#e#
“现在人们多是用钢笔写字,或者用电脑打字,用毛笔的人越来越少了。绛州毛笔的特色恰恰成了其传承的最大障碍。” 于良英说,“小作坊式的手工制笔和工厂里机器制笔相比,效率低,让原本就销路不畅的毛笔雪上加霜;另外,制笔工艺复杂难学,造成学徒难收,后继乏人。”
1986年出生的于永杰是新绛县仅存的几个制笔工匠之一,自幼他就跟随爷爷和父亲学习制笔工艺,用了6年多的时间才学会所有的工序。“制笔又脏又累,现在我一个月通过制笔的收入还不到1000元,连自己都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于永杰无奈地说。目前,他在县上经营着一家名为“于良英笔庄”的制笔作坊。于永杰的父亲和爷爷受老花眼困扰,已经不能亲自制笔。本来两个人的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只能由他一个人完成。于永杰很担忧制笔工艺是否会失传,虽然现在写毛笔字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总是有人要用的。为此,他选择了默默坚守。
据悉,“绛笔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希望借此能带动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这项技艺的传承之中,使这项千年制笔工艺免于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