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换个角度来看待工厂的跨制造业行为,我们不能单纯地以专业的眼光来解读这一切,如果我们坚持这样不仅与事无补,而且会造就我们自己的被动。在这个时代,一切都可能发生。希望大家更多地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切!
We need to look on those trans-industrial actions of manufactures from another point of view, rather than comprehend all this just by professional vision. To insist is of no avail, even force us into a passive position. In this day and age, anything can happen. Hope that everybody can understand what is happ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urrent era!
作者:杨志飞
by MarkYang
最近一个时期,经常有人问我一个尖锐的问题,那就是“晨光究竟想干什么?”我想,在晨光“决胜终端”的指导思想下,晨光的想法不必要我去评说什么。当然,我心里明白,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决胜终端”,也不在于给零售店挂“晨光”牌牌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晨光加盟店体系的问题。挑明了说,就是疑惑一个制造商发力进入商业领域这么一个问题。一般情形下,我只能回答说,对于制造和商业而言,其核心必然有极大的不同,晨光进入零售业对其自身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因为如此一来,晨光不仅要在产品的横向面上建立优势并作战,同时也要在纵断面上向下游伸展并建立优势。两者有合的地方,也有分的地方,两线作战的消耗肯定是不小的,也是艰难的。
人们对于晨光的疑问不是个案,在文化用品行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对于晨光的疑问同样发生在齐心、安妮、得力等大型制造企业身上。我们在安妮和齐心的上市招股说明书中都看到了用于渠道部分的融资项目,因此他们在上市后一定会设法进入商业领域的。至于得力,就是不上市,估计也不会放弃这块蛋糕。除了这些暴露在市场上的大块头制造商的用心,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大块头,例如三木、乐美、科密,或者过去上市未制订相关计划的大块头,例如广博,是否也会进入同一个竞争序列都很难说,因此不能责怪经销商的剧烈不满和担忧。
老实说,在过去的几年中,我经常是自觉地站在经销商的立场上来判断和评判这些问题的,也经常呼吁供应链的专业性和健康问题。不过我发现,无论如何我们都将无法改变制造商必将进入商业领域这个事实,或者说这是一个必将发生的事实,无论其成败与否。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会发生有孛常理的事情呢?是发疯了吗?是缺乏常识吗?是不懂得专业性吗?是一群糊涂人在做糊涂事吗?当我把这些疑问一个一个摆在面前不断自问的时候,我发现,是我错了,是我犯了一个根本性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因此我很多时候误导了大家。所以,我要道歉。在道歉之余,我把我的新思路告诉大家,以期帮助大家更合理地理解当前所发生的一切。 #p#副标题#e#专业与机会的比较
在这里,我所说的专业是指在产业链内部的发展,从目前行业的一些模糊表达的意愿来说,是在供应链的某个环节做强,或者就制造业来说是在某个产品大类中做强做大。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自然会要求晨光不能做连锁加盟,甚至会要求它把笔做好、做强、做大就好;也会去要求齐心不要做综合供应商,只要把文管类产品做好、做强、做大……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的逻辑就是按照这个方式展开的,因此我们对齐心延伸产品线意见不少,对晨光深入商业过程疑虑重重。总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大多数都认为是在抢自己的饭碗,是在跟自己(经销商)夺食,因为在大家看来,做产品宽度的目的就是进入流通渠道,更何况晨光明确提出了加盟的发展方向?于是牢骚、郁闷、声讨、指责之声不断。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一切反对之声都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一个可以推论的结果,也因为大家都认为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是晨光和齐心们不守规矩,不给大家生路,以大欺小。
同时,当我们要求企业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在要求企业做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创新,那就是技术革命,那就是产业升级……而这,对于这些草根出生的企业来说是谈何容易,当他们目前还只是背着一个本质上是“加工”的名分的时刻,你一下子跳过了制造,要求它进一步向上游移动,要求它把设计和创新链也做好,要求它把附加值也做好,谈何容易?我们的要求是不是过高了,我们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我曾经参观过一个日本的制笔工厂。全体员工数量是500人,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一年保证235天工作。年产销值是几十亿人民币。我计算了下,该日本工厂全员劳动生产率至少在4,000,000.00元人民币。而一个中国制笔工厂如果要做到10亿人民币产值需要多少人呢?我想没有5000~6000个工人那是万万不能的!生产效率至少相差20倍以上。所以,中国工厂的员工叫“民工”,日本工厂的员工叫“产业工人”,或者更精确地说叫“技术工人”,这中间的区别是本质性的。
这中间可以改变吗?当然可以,但是恐怕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日之间天翻地覆。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未必如此。
举个例子,如果存在一个厂商,它的年销售可以过亿元,即使它的主要销售在海外,但由于它有土地,有厂房,只要它经营正常,它就可以随随便便在当地银行拥有上亿元的授信额度。因此只要有合适的项目,它就可以轻易地得到银行资金。这就叫“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由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全书》中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说: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阿,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Robert K·Merton)提出这个术语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这是一种情况。
更多的事实在于,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给予了商人更多的投资(投机)的机遇和空间,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机遇和空间远比在某个领域做深、做强,经济效益要来的快,来的容易。#p#副标题#e#人们总是在想,我们这么多的企业挣了钱都去做什么呢?我们可以实际地来分析一下,这些多余的资金的可能投入方向:第一是做强,就是投入研发,把本业做好,直至做到全球的优秀企业;第二是做大,就是投入市场或者生产规模,做到市场的相对垄断地位以获得话语权;第三是购买土地,号称中国的“第五银行”,也称 “土地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少,其增值性非小老百姓可以想象;第四是股票市场,尽管国家不允许,但是很难监管到位,这可以带来快钱。第五是上市圈钱,这种回报远比在中国做制造强100倍,尤其是在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不管用的情况之下更是如此。
上述所有这一切都要比单纯把制造做深做强更具备经济学上的意义,尽管它不具备任何来自于本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而更多的是投机。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竞争力在更多的时候是政府的事情,而不是企业的事情,尤其是当政府的政策主导不是向竞争力方向引导的时候,企业怎么会去自觉地做?企业的现实利益当然是多挣钱为主,竞争力不竞争力跟他们毫无关系。
如果我们给上面的所有机会排排序,按简易程度排序吧,我认为大概是这样的:第一是土地,第二是股市,第三是上市,第四是做大规模,第五才是竞争力和创新!
由此可见,我们要求的正是企业最难也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那它怎么会去做呢?
再看得仔细点,在某些行业,商业领域也是一个机会,虽然这些机会的本质并不在商业,更有可能的是在上市,但这就是机会。于是我们明白,为什么这些企业会去做这些事情?
怎么来解释这些问题呢?我的观点是,中国目前所处的经济阶段,大致就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阶段,也就是从封建到资本主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呢?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就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原来十五、十六世纪,英国、尼德蓝(荷兰)等国的毛织业很繁荣,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这就是英国资本主义血腥发家史上的“羊吃人”的 “圈地运动”。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带来了两个后果。一个是地主贵族用暴力圈地养羊,牟取巨额利润,变成了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阶级。另一个是,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成为两手空空的流浪者。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样就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因此,“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不能不说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
英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里写到英国“羊吃人”时说:“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得很贪婪、很蛮横,甚至要把人吃掉……”
这是典型的资本的血腥的发家史。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就经济发展阶段而言,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同样适用于现代中国。因此工厂的一切在我们看来不合适的作为,本质上都是资本的逐利本性的表达,没有任何奇怪的,不然我们就是在用道德要求资本,这恐怕是行不通的,至少在目前的历史阶段是这样。
所以很简单,在专业和机会面前如何选择?我恐怕一个有道德的老板一生也斗不过资本逐利的本性。反过来,一个花五年可以实现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花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呢?
结论
我听说晨光董事长陈升明先生有一句名言:“人们往往高估一年内能完成的事,而低估五年十年内可以完成的事。”。如果他真有这样说法,我觉得是行业的进步。但是我希望今后有人说“不要低估了50年所做的事情”,那么,我们这个行业才真正有了希望。
因此,在五年之内,我奉劝大家更理性一点,或许我们的愿望仅仅是一种理想和道德,而不符合资本的本性,也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老是会失望,老是会埋怨,老是会愤怒,可是我们的一切痛苦都可能是无聊的。厂商的做法在本质上不是针对经销商的,只是在具体落地的时候冲撞了我们,我们只能怨自己无能,怨自己被动,怨自己机遇不好,千万不要去怨工厂。
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有好心态,才有可能看清楚时代,才有可能理清我们的资源,才有可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愿大家看过本文后有真正的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