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人的中国市场与尴尬的中国“制造”——写在2011年亚太文具行业联盟年会开幕之际
Attractive China market with embarrassed China “made”
——Written on the occasion of opening of 2011 APSA annual meeting
作者:杨志飞
by MarkYang
对于我们能够唤起的记忆来说,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以炮舰、战争、血迫使清朝政府城下结盟,一直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对于世界经济的重要性始终处于轴心位置。资源与市场始终是资本梦寐以求的最大利益,170年间的区别只是外交代替了枪炮,资本代替了血,文化代替了殖民。
因为教育,我们习惯上认为欧洲社会因工业革命而进步而改良,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欧洲人解决生存危机的另一条路在今天看来显得那么重要——那就是1492年8月3日,42岁的哥伦布终于领着87名水手,分乘三只船从巴罗斯港出航了。他们同惊涛骇浪搏斗,经历了千难万险,横渡大西洋,到了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屿。这是欧洲社会殖民的开始,也是欧洲社会获得新资源的一次历史上最伟大的行动——这次壮举早于欧洲工业革命300年(一般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
这次革命的真实意义在于:欧洲社会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的解决方案来源于以往我们的教育和历史传统所不认同的两个方面:新技术新生产力的导入与新大陆、新资源的被发现!
我的结论是,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未来轴心的理由只有一个:市场与资源。由此可见我们的悲惨:一方面在于“生产力”的外输,另一方面还在于市场的出让!
回头一望,除了军工和垄断行业,中国的商场中满眼都是洋品牌——可能是直截了当的,也可能是扮演了一张中国脸——从粮食、食品、洗化、汽车、建材、五金工具、电子、服装、奢侈品等等——最凶猛的是他们就地取材,贴上洋品牌以5倍、10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卖给中国消费者——资源和市场都依赖和平时期的游戏规则被他们得到了。
低头一看自己,门前的雪都不愿意去扫,我真不知道他人瓦上的雪我们岂能够得着?
我多年前曾经说过,现代中国制造的基础基于一个大背景——全球性的同质化和新生产力尚未出现的现实。国际市场的多重压力传递到中国,给了发展中的中国工厂一段宝贵的幸福时光——为强势渠道和品牌工厂代工。但三十年来中国工厂并没有完成必要的转型:我们的加工能力有余,我们的制造能力缺乏,我们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因为放弃了自己眼前的市场,品牌对于我们就像是无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因此中国没有制造,“制造”这个词对于中国工厂就是一个专属的恭维语,中国有的是车间——无非就是规模化了的车间。这个规模化的本质就是“土地+廉价劳动力”。
亚太文具协会联盟成立至今已有五年,遵照其加强亚太地区文具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具行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初衷,联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他们在信息对称化、市场的多元化方面获得了一些成就,也为盟下企业带来了实质性好处。但是这总有“抱团御寒”的表征和嫌疑。
如果我们的工作目标还仅仅设定在“生意”的范畴中,如果仅仅是帮助一些企业找一些订单以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而不重视品牌建设、不重视技术创新、不重视市场建设,那无异于抱薪救火。
值得庆幸的是,这两年广州文具行业协会不仅仅关注了协会的基础盟友——工厂,同时还大力推进渠道和终端经销商的加盟。这是一件大好事,它预示着协会的职能、性质、方向都朝着更广阔、更有效、更先进的目标前进。
我希望亚太文具协会联盟对亚洲的文具事业有实质性的帮助,也希望你们的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