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公司6L激光打印机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在中国销售突破100万台,成为惠普激光打印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001年8月,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专门为这款打印机举办了“百万庆典”活动,6L的成功销售为业界展示了一个运用整合营销方法的典范。
从5L到6L:一次惊人的决定
有人说,6L的成功得益于惠普精益求精的技术研发、贴近中国客户的产品特性、致力于多赢的政策策略、倡导“全面客户体验”的服务宗旨,但极少有人知道,6L的成功还源自于一次惊人的决定。
1996年,惠普公司将寄予厚望的5L激光打印机推向中国市场,惠普相信凭借这样一款在全球销售业绩良好的打印机,一定能挣来不菲的利润。惠普这样分析: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打印机的需求量很大,如果每10台电脑配置一台5L打印机的话,那么仅在中国一地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回为5L研发投入的全部投资,并且有所收益。
但是,结果却并不像惠普公司预想的那样好,中国用户普遍反映,5L激光打印机的打印质量下降。难道惠普的产品有问题?可是在其他国家的销售中5L是非常成功的啊!中国惠普公司马上将这个情况上报公司总部,总部马上派来技术专家,对5L产品进行了研究。对惠普打印机专家来说,这可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
惠普总部的技术专家到达中国后,马上展开了调查、测试,最终发现,由于中国特殊的纸张制造工艺——采用草制作打印纸张,并大量添加滑石粉,造成了打印纸张的特殊性。原因找到了,但是如何解决呢?
有人提出,可以通过建议客户采用高品质打印纸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但这一观点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经过讨论,惠普公司决定:无条件收回已经卖出的5L激光打印机!在这个曾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产品面前,惠普公司毫不犹豫地下了这个决心,惠普相信收回的是产品,得到的却是客户的信任。
惠普公司对中国市场做了仔细的研究,尤其对中国纸张问题
的研究加大了力度,惠普公司到全国各地收集了不同的打印纸张,将这些纸张运回美国进行测试研究。惠普公司的技术专家在经过深入研究后,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随后,惠普公司花费大量资金对5L激光打印机的各项指标、性能等方面作出了修改,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改进,专门针对中国用户和市场的HP6L激光打印机诞生了。
大胆突破广告禁区
1997年5月,HP6L激光打印机正式登场。一心想开门见喜的6L在上市之初就突破了两个“小禁区”:提早数日发布产品广告,并在广告中标明“不到4000元”的产品价格。此前,惠普的新品上市都遵循着“广告与产品上市同步”、“不在广告上标示价格”等不成文的规矩。超前发布广告的用意很容易理解——市场“饥饿效应”的形成有助于消费者产生心理预期,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产品一旦上市,更易点燃市场中蓄积已久的购买欲望。
更重要的是当时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激光打印机总是与“高价位”划等号,只要一提到“激光打印机”,人们的脑海中就自然反射出“价格逾万元”。在6L上市之前,惠普曾做过专项市场调查,发现在制约市场接受激光打印机的各种因素中,价格偏高是最突出的羁绊。在此背景下,广告中标明价格显然是想着意强调“6L不足4000元”的概念,从而向人们的既有观念发起猛烈冲击,以期在市场中形成正反馈效应。
#p#副标题#e#成功营销三步走
然而,突破“小禁区”没能给惠普带来预期中销量的激增,HP6L激光打印机最初两个月的市场业绩平平,月销量仅千台上下。惠普意识到,阻止6L飞跃的主要障碍是明摆着的——针式打印机,一座多年沉积形成的山峰。早在6L呱呱坠地之时,就对未来的对手心如明镜,只不过惠普起初想采取相对保守的渐进方式,逐步蚕食针打的市场份额。但中国打印机市场针打占据绝对垄断的地位,循序渐进的方法无法取得很大的成效,惟有激烈的狂轰滥炸方有可能收到成效。7月,惠普开始“虎口夺食”行动,“激打替代针打”的营销策略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是“正向营销”,宣称“激光打印机的普及时代已经到来”,并不断强化6L“高贵不贵”的形象,将“不到4000元”的信息反复向市场传播,进而扩展激打的应用范畴:只要有文字和图像输出需求的用户都可以尝试使用。为了增加对抗的效力,惠普还推出:“针打终结者”软件,驱动程序一装,6L能“虚拟”部分针打环境,起到骚扰对手的作用。
第二步是“逆向营销”,渲染"Sales Fear"——如果不买激打而选择了针打,用户将为此付出不菲的代价。惠普采取了对比式的广告表现手法,利用6L图像输出质量高的明显优势,用“激打”这个最锋利的茅直刺“针打”这个最薄弱的盾,如系列广告:上面是印刷精美的京剧脸谱——买惠普6L好有面子;下面是胡子拉碴、面目不清的头像——买针打好没面子。在针尖对麦芒的节骨眼上,适当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收到倍增的营销效果。
第三步是“趋势营销”结合“实战营销”,诱导用户要“跟上潮流”,引导渠道推动6L的销售。在此阶段,类似“从汽车的反光镜中看到针打已落在了后面”这样的广告创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更关键的是将“激打替代针打”的详尽市场推广方案和促销计划向渠道渗透,因为6L必须依托强有力的渠道队伍和细腻的渠道政策。在发展经销商方面,惠普采取“宽进严出”的方式,在短时间内使经销商数量激增,以满足6L向上“冲量”的要求;在渠道推广方面,小到设计产品资料单,大到学习名为《制胜指南》的“红宝书”,惠普将6L的销售秘笈如数家珍地向经销商一一阐释。
从营销逻辑的角度看,如果说第一步是正,第二步是反,那么第三步就是合。“三步走”使6L的月销量渐有起色,从1000台增至三四千台,再跃升到五六千台……增长的势头一直维持到1999年年中。此时,销售瓶颈又出现了,“激打替代针打”的市场活动已将营销“拉力”发挥到极致,6L的月销量似乎已挨到了“天花板”。
电话销售新突破
1999年下半年,惠普6L的销售人员终日为解决库存压力、价格混乱等成长期产品经常遇到的老大难问题而疲于奔命。欲使6L的销量再有质的突破,只能在“推力”上下功夫,惠普决定改变销售模式。
惠普采用了国外盛行的电话销售模式。在电话模式中,依然存在厂商、总代理、二三级代理和用户四大核心环节,但对供应商与渠道的关系进行了重大调整;二三级代理商通过电话直接向厂商下单,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必须通过总代理,总代理则主要扮演物流商的角色。这样,线性的模式掺入了非线性的因子,厂商对终端渠道的控制力度明显加强,库存周转、价格波动更易掌握,惠普对6L的销售亦能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个电话销售日销售数量骤增,更令人兴奋的是,惠普对“每家经销商具体下单量”和“各个区域市场容量”等数字的一目了然。而过去,惠普辗转多个环节得到的数据失真程度颇高,难以作为决策的参照。电话销售使得市场透明度增加,惠普对细分市场进行微观管理成为可能,大大有利于6L整体销量的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惠普掌握的市场信息越来越丰富和精确,可以根据各个区域市场的容量和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来选择热卖时机、设定促销价格、调配库存周期。对总代理物流配合的方式把握得更准确。6L的月销量以环比增加30%-40%的速度上升。
电话销售推行后,6L几乎没做过任何广告,而月销量一路飙升,巅峰期高达3万多台。实践证明,电话销售方式非常适合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产品,但条件是产品必须具有先天的亲和力和总代理的积极配合。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惠普认识到要想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就需要更快更适合当前和未来需求的打印产品。2001年,在中国市场驰骋了4年的6L光荣退役,圆满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