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远离主流书写方式再引关注

  据统计,这个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量突破300亿条,除夕当天更是达到峰值。而批量生产的祝福短信和内容重复的电子贺卡,让人不堪其扰,也不由得怀念日渐消失的手写贺卡那见字如晤的亲切和诚意。

  不只是纸质贺卡式微,笔与纸现如今也在远离主流的书写方式。网络时代,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鼠标一点。今人的书写状态,已发生巨变。

  远离纸笔、亲近键盘,闯入网络时代的汉字书写,有了哪些信息化的变形?我们该如何重拾汉字之美?又该如何看待越来越频繁出现的“提笔忘字”?坚持手写近30年的作家、以文字谋生的白领、字库开发者和汉语言学学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观点。

  数字时代,也该寻觅手写之美

  (海岩:作家、编剧)

  写作30年,我的小说手稿应该有上千万字了。不会键盘打字很遗憾,这也是我坚持手写创作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手写已经成为我最娴熟的表达方式,最能调动灵感、思维、激情和想象力,执笔写作的过程也成为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并不是说,纸笔就比键盘更具独特效能,只是因为我尚未形成用键盘“敲打”作品的书写习惯。书写习惯往往能够左右作家的写作状态和思维方式,我在写作时,很容易进入“忘我”状态,运笔的动作都是下意识的。如果使用键盘,估计首先要想的是文字拼音或五笔字型,接着,手指要去找相应的键位,很难形成连贯的思绪。

  现在看看自己的手稿,它记录下了我的全部写作过程,是一种有趣的原生态的呈现。留下手稿,就留下了很多记忆。

  我并不排斥使用键盘打字,只是觉得网络时代,还是要呼吁保留手写的传统。我们写汉字,与拼写字母的感受完全不同,这种感受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写小说、写剧本,常常和汉字打交道的人,更受传统文化影响,对汉字有独特的感受和喜爱,更能体会字形结构间的深远意境。

#p#副标题#e#

  字库技术,根基还在书法那里

  (黄学钧:北大方正字库业务部)

  字库,做的是书写电子化的工作,但字库发展的根基,还在书法那里。字库使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手好字”,但它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现实生活中更多人拥有一手好字。

  从徐静蕾等名人,到“粉笔奇人”崔显仁,方正字库选择收录对象,判断标准并不唯名,也不是人们猜测的慈善动机,关键仍在于其书法本身的质量:徐静蕾的字有超过十年书法练习的基础;崔显仁的粉笔字创意独特、功底扎实。而方正字库的柳楷、瘦金书、康体,就是基于柳公权、宋徽宗赵佶、康有为等人的书法进行的开发。

  书法是字库最重要的创意来源。字库是书法在计算机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如果放弃了对于个人书法的要求,字库的发展也可能成为无源之水,难以持续。

  书写传统,不会因电脑而中断

  (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横平竖直,体现民族风骨,撇捺之间,是悠悠华夏文明。书法则是体现汉字之美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或行云流水,或苍劲挺拔,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能体现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

  计算机时代,汉字书写有了新的方式和介质。“字处理”逐渐确定了形码和声码两大类输入法。形码输入对汉字结构的拆分和音码输入都容易造成人们对字形结构和笔法的生疏,从而形成“提笔忘字”。

  不过,对于“提笔忘字”造成汉字书写传统的断代、形成丧失传统文化的“新文盲”的担忧,其实大可不必:通观汉字书写的历史,书写工具、方式和介质一直在简化:甲骨文、金文时代,刻刀是主要工具,骨器、铜器是介质,铸刻是主要书写方式;在篆书、隶书到楷书的演进过程中,软笔成为主要工具,简册、丝帛和纸张相继成为介质,软笔书法成为书写方式,而铸刻演化成一门艺术;近代,硬笔逐渐取代软笔成为书写工具,纸张成为主要介质,软笔书法成为艺术。网络时代,我们更多地使用键盘、软件、屏幕,纸笔的使用率逐渐降低,或许将来优美的硬笔书法也能成为一种才艺,而我们书写所用的文字,仍然是汉字。

  如果能够更好地实现汉字的输入,汉字书写文化不但不会因电脑的使用而中断,相反可能会进一步发展。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