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惠普、Adobe……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些企业。因为他们的周围围绕着太多的光环:“大企业”“行业巨头”“世界500强”……诸如此类。这些企业拥有高调的英雄,理想的模式,梦幻的团队,充沛的资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恐怕没有一个企业不希望自己的公司是能成为上述这些大企业,成为行业巨头。

  然而,事实上当今很多行业巨头,都是自己在小公司的时候,通过挑战大企业,从而获得成功,突围而出的。就像当年戴尔挑战康柏,戴尔利用了康柏网店的庞大,信息反馈速度慢的特点,推出了直销客户的定制个人电脑业务。由于当时康柏公司从生产到销售普遍需要47天的时间,而原材料成本每周就下降1%,所以在这场小公司挑战大企业的角力中,戴尔电脑产品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这点,是康柏公司是无法学到的。因为假如康柏公司这样做,势必陷入与合作伙伴的利益抵触状态。其角力结果是,戴尔成为美国最大的个人电脑销售商。

  当然,像这种小公司完胜大企业的例子,在行业当中可说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国际文仪网记者在通过查找和整理后还是发现,在咱们的行业当中,正有一批小企业凭着自己的优势和不屈的创新精神,已经在某一领域超过了行业内的巨头。……

  案例:珠海纳斯达 打破打印行业“巨人的游戏”

  一直以来,打印行业几乎都是“巨人的游戏”。以佳能、HP、爱普生厂商为代表的打印机巨头们几乎垄断了全球超过90%的市场份额。并且,这些巨人还通过标准的设置垄断着打印耗材市场。因此,鲜有外来企业能够撬动,故长久以来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能够成规模地涉足打印机及耗材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国内打印行业一直是海外巨头的天下。

  不过,珠海纳斯达企业管理公司总裁汪东颖却不信这个邪,他试图通过对行业趋势的提前预判以及成本优势绕过“无人区”。汪东颖却凭借着自己对激光打印趋势的超前判断,一举打破了惠普、佳能的垄断格局,其企业生产的激光产品更快速占据了市场的52%份额。

  2001年,崭露头角的激光打印让汪东颖看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汪东颖判断,长远看激光打印机一定能成为喷墨打印机的替代品。

  2006年,汪东颖领导下的赛纳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专做激光打印通用耗材。

  由于打印耗材的需求量很大,因此整个生产的周期也比较长。作为HP、佳能这样的打印巨头,它们在现有生产力的情况下,也只能优先满足一些大客户的订单,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来说,只能等待。因此汪东颖提出:“别的公司要三个月才能交货,我们三到四周就要交货。”由于打印机的品牌种类很多,而这就意味着一个打印机厂商如果有100款产品,全球就有将近1000款不同的激光打印机,赛纳就必须生产1000款耗材。

  在这样的情况下,汪东颖将“矩阵式管理”运用到自己的企业运营中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专业的销售团队,将技术人员、市场、生产人员都安排在研发团队中,从设计阶段就把产品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内集成开发,设计出来的产品就可以直接开模生产,缩短了生产周期。

  2008年以后,赛纳的产业规模和经营业绩一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激光打印耗材的年复合增长率都在18.3%以上。如今,激光产品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52%。

#p#副标题#e#

  案例:优派 闯入美国主流的中国显示器

  早在朱家良创建优派品牌之前,华人在世界上几乎还没有过创建成功品牌的先例,华人企业大多给欧美品牌代工,在产业链中间处于利润最低的底层,每做一台机器只挣几美元的利润。

  1990年,朱家良选择了显示器行业作为自己事业的新起点,优派显示器亮相美国市场。当时,在美国市场上,显示器品牌不下80种。排在前几位的是NEC、松下等日本强势品牌;NEC、索尼占据着市场第一、第二的位置。优派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大考验。为此,朱家良仔细审视了NEC的优劣势,并提出了自己针对性的市场策略。

  从创业打品牌开始,朱家良就很明确不要自己设立制造工厂。“装配的利润非常低,技术门槛也很低。代工赚的是5到7美元,大家都在做,如果我也做的话,会觉得对不起自己。”

  朱家良对此的解释是,目前戴尔、惠普等知名企业也走将两大业务分开的路线。没有了生产线的包袱,研发性企业要做的事情变得很简单:把握市场潮流,了解各地市场的不同需求,然后提出设计的规格和要求,最后下订单给代工厂商生产。

  尽管刚开始优派只是一家小公司,朱家良一干就是8年,其间,他没有去开拓任何一个海外市场,直到优派成了美国市场上的知名品牌。朱家良表示,要想和这个市场的龙头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不分散企业的注意力。

  市场的发展证明了朱家良的预见是正确的。与此同时,朱家良对于经营还有着其他几个怪招。绝不要在广告上花太多钱。“因为我觉得品牌不是用钱砸出来的,不是你花了多少广告费就能够得到结果的。根据我们研究,消费者要买你的产品,至少要看到9次以上,而且不见得你每一次登广告消费者都看得到,至少你要登3次别人才看到1次。所以我们看呢,9次乘以3=27次,当你的广告登不满27次,你就停的话,等于钱丢到水里面。所以做品牌来讲,绝对不能想要短时间就能成功,不会的。”朱家良解释说。

  凭借一个从零开始的品牌,优派只用8年就“抗日胜利”打败了NEC,实现美国市场销量第一。经过15年的储蓄,优派已从1998年开始连续6年稳居美国显示器市场第一位。如今,优派已在显示器领域做到了全球最大,成为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

  案例:“U盘之父”邓国顺 打败索尼

  邓国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优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他先后起诉业界巨头索尼、PNY“非常严重”地侵犯自己的专利权,他甚至成为第一个跑到美国收取专利费用的中国人。这听起来似乎太不可思议了。是的,他发明的“优盘”,已经成功地取代了索尼公司统治市场十几年的软驱。

  1999年,邓国顺还在新加坡留学,听说深圳将举办首届高交会,就急匆匆带上他和同学成晓华的发明专利以及一个粗糙的“优盘”样品赶来深圳。当时参展报名已接近尾声,邓国顺几乎不抱希望。当时的高交会组委会留学生组负责人程作君、黄思源慧眼识珠,当即同意给邓国顺提供免费展位。一位新加坡投资商得知后,迅速与邓国顺取得联系,并决定投资开发这一技术。深圳市政府也给邓国顺发明专利提供12万元创业基金。邓国顺和U盘一举成名。

  那个时候的电脑,无一不配备3.5英寸软盘插口,而这种软盘运行缓慢,储存量小,每张软盘只能存现在的一张或两张普通数码相片。全球都在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分头研究。

  这一次,中国人当仁不让。

  两个在新加坡留学和工作的中国人用烂了四台电脑后,在某一天早上,他们蓬头垢面从实验室眯着眼出来:成功了!

  刚推出第一款USB闪存盘时,邓国顺和朗科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尊敬,因为那时“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东西,甚至连想去了解的兴趣也没有。”人们还是习惯用一张3.5英寸的笨拙并且容易突然坏的软盘存储临时文件。

  但是,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了,并且自己坚信“是个好东西”,问题是没有资金推广。邓国顺先后又找了联想、紫光、同方等国内知名的大公司,不过,仍然没有公司对他们的产品感兴趣。就连摇棵树都能跳下几个风险投资商的美国著名的沙丘大道,也粗鲁地拒绝了这个湖南人的梦想。在国内和美国相继受挫后,邓国顺在新加坡寻找到了投资。东芝在新加坡的总代理Trek公司愿意投资300万人民币。有了资金之后,朗科“优盘”开始在国内闪存盘领域高歌猛进。

  事实上,早在2004年,包括DELL、HP、NEC、联想、方正、清华同方等国内外PC巨头就都开始放弃使用软盘,到今天,闪存盘已经当之无愧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邓国顺也可以说是已经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显然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此。

  邓国顺发明的“U盘”,成功地取代了索尼公司统治市场十几年的软驱,他只用了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打工仔到亿万富翁的角色转变。看准一个技术就坚持。产品已经研发出来了,并且自己坚信“是个好东西”,问题是没有资金推广。邓国顺找了无数大公司,要求投资。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得以成功。

#p#副标题#e#

  编后

  未来社会都是小公司!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这些敢于和巨头挑战的小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科技创新的企业。

  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未来行业的判断,和技术上过硬的实力,“一根筋”地与行业巨头对着干,最终获得了成功。

  其实,最简单的需求将驱动技术和商业,而创新偏偏是在不完美状态下发生。

  大公司想满足所有需求,结果遏制了创新。

  小公司没有负担,反而更加适合去创新。

  我们还可以举一些例子。

  2010年10月,一款手机软件Instagram(这是一款基于iPhone的照片分享服务)推出,短短10天用户突破20万。但是,作为在手机应用程序开发上的“巨擎 ”Google,为什么没有开发出这样的产品?是他们没想到吗?当然不是。

  知名评论家Robert Scoble发表了一篇博客,阐述了为什么Google做不了Instagram。其一是团队不够小,因而效率低,不能快速推出产品;其二是目标太宏大,结果导致做出的产品功能太复杂;其三是Google的架构用在小产品上很别扭;其四是Google不会专攻一个平台,比如iPhone;此外,Google也不会利用Facebook来传播,等等。因此Google会做出Google Wave这种失败产品,由于功能过于复杂而被用户抛弃。

  那么,为什么在创新上面大公司总会慢于小公司?

  技术的创新究竟源自何处?

  “创新的复杂系统跟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当你想做得越来越好,尤其做到极致的时候,那你就被困到极点上,很难退回去。就像现在的大企业做大后,就不得不考虑利润的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等问题,不可能容忍“不完美的状态”,而创新偏偏是在不完美状态下发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混乱来产生新事物。突变的几率只要足够高就能让有意思的新创新出现。”《连线》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失控》中如此表述。

  凯文·凯利在来到中国的一次访谈中继续阐述这个观点,未来的赢家既不是Google,也不是Facebook,而是现在还处于创业期的第三家企业。几年之前,讨论的还是微软与苹果公司如何打得不可开交当时Google和Facebook的名气还不大。但仅仅过了几年,科技业的焦点就完全变了。因此,每当两个巨人在决斗时,微小的、刚创业的第三方会崛起并最终成为赢家。

  给你一个亿,你能干什么?你会效仿一些既有的商业模式,在被巨头挤压的所剩无几的利润中慢慢煎熬吗?还是干脆把一个亿拿来创新,让自己成为一方霸主?

  正如凯文·凯利所说的:未来社会都是小公司,并且大变革已经开始,商机无处不在。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