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之难,关键是难在 “文化”两字上。万幸的是,中国网络平台的崛起,似乎给品牌的文化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
岁末年初,各路品牌总是赶着发布新品或者降价促销,掀起一阵品牌大血拼。其实最近几年,国产原创品牌大有异军突起的阵势,蛊惑力不亚于国际大牌。比如手机领域,号称“国产神器”的小米手机,以双核的超强硬件和1999元的高性价比,一下子招来无数 “米粉”,1月份才开了头就迎来第二轮恐怖销量。又比如,某些原创服装品牌,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狂热的拥趸。还比如,某些国产护肤品牌,创业之初只能在网络销售,随着口碑和销售量提升,如今竟然能在百货商店开起了专柜……谁说中国没有自主品牌的发迹潜力?谁说国人就不具备创新力和想象力?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销售业绩,国产山寨品一直都有,并不是新鲜事儿。暂且不论价格,我们一直心心念念的“品牌效应”,并不等同于卖得多。品牌效应发挥到最大时,消费者已经不太在乎定价多离谱、实用价值多低,仅仅冲着对某个牌子的文化认可和粉丝般的热情,就会冲动消费。用专业术语说,那就是品牌的“附加值”。一个极端例子,是某知名护肤品牌,一度被媒体曝出重金属含量超标,属于不合格产品。在如此“硬底线”面前,它的粉丝们仍然相信品牌,不相信质量报告,甚至不惜上街为它喊冤。品牌的情感力量几乎压倒一切,包括科学报告,这在过去几乎无法想象。
我们早期的国产品牌,回力鞋、张小泉剪刀、凤凰牌自行车等,一直走的是单纯品质路线,而不是文化附加值路线。大家对质量越有信心,卖得就越好。一旦出现更价廉物美的选择,抛弃也就理所当然。个中原因,有一大部分是早期整个市场没有培育品牌文化的氛围,可选择的品牌本来就不多,而父母辈消费者们又极度理智冷静, “货比三家”是口头禅。时至今天,有些百年老牌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些国产旧牌开始重新发愤图强,不断转型、换包装,现代营销手段全副武装,广告、媒体、舆论一个都不少,但是对消费者文化情感的蛊惑力,仍然差“洋品牌”一大截。于是近几年来,拥有 “品牌文化”的国产品牌何日能再来,一直是舆论的心结。
品牌之难,关键是难在 “文化”两字上。想以质量取胜,只要生产者有诚心,假以时日总是可以达成。但是怎么获得消费者的情感,尤其是“不理智”的文化认同感,那就难上加难了。也难怪那些国际大牌,绝大多数钱都砸在了发布会、营销、口碑宣传上。
万幸的是,中国网络平台的崛起,似乎给品牌的文化培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利用网络的互动、粉丝的社区交流、论坛的口耳相传,加上没有任何篇幅限制的图文自我表达,培育文化认同比过去实在简单太多。近年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些国产品牌先在网络崛起,获得极大拥戴。比如有些网店号称自己 “只卖国产护肤品”,还成立了 “国粉”之类的兴趣小组,引发了一大堆网友,投身于“国货大军”,宣誓自己从此和洋品牌“拜拜”。一些怀旧的单品,比如上世纪的文具、布袋、红军包、雷锋搪瓷杯等,也是先在网络走红。
此外,利用网络购物的特点,有些聪明的国产品牌在“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客服态度之好、意见之周到,如沐春风,令后面所有的产品评价,都变成了夸奖客服的评价,买家们纷纷号称是冲着客服质量“购物上瘾”,与客服们从买卖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的网友不在少数。还有些,每次在快递的邮包内,附赠趣味小礼品若干,以及长长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有时候是开店感言、心路历程,有时候是对乔布斯演讲的观后感,共同八卦人生的精彩和酸甜苦辣,令网友们深深觉得,这个邮包哪里是冰冷的买卖,分明是远方知己的问候。还有些服装品牌,每创作一个系列,就在商品介绍里贴上灵感来源,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蕾丝到明清的民族手工艺,图文并茂,媲美历史文化读本……
可以说,网络平台,给了中小品牌自由发挥创造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文化和情感认同不再是件难事儿,只要拥有创意;在这个舞台上,营销渠道和口碑评价也不再是难事儿,那本来就是网络的优势。所以,一大堆自主创新的小牌子开始小范围崛起,获得 “不理智”的文化认可,有能力让粉丝们冲动消费……
然而新的问题是,国产品牌如果真的要做大做强,网络虚拟世界是否足够?一旦真的回到现实,甚至冲向国际,当初培育的品牌文化优势是否还能发挥魔力?又或者在21世纪,小众品牌多元并存,无需做大,维持着小体量百花齐放,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
如果后者才是真的答案,也许我们早就无需纠结国产品牌的做大问题。这就好比,一直去大商场花大价钱买大牌设备的人,未必清楚真正独一无二的是国内老烧友们手工DIY的设备;一直习惯跟着主流媒体从正规渠道了解音乐的人,未必清楚才华横溢、想象丰富的网络音乐,有些在词、曲上的创作水平已经远远超越了市场,形式上也创新得无以复加。不难发现,在多元、分散的世界,同一片天空下的消费者们,彼此好像活在完全不同的 “次元”。信息时代本应资讯发达,但是别人喜欢的服饰品牌、护肤品牌、音乐团队、小说名称,在小圈子里的评价登峰造极,你却很有可能闻所未闻。
有营销学者给出这样的答案:中国近代向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从器具层面(洋务运动),到制度层面 (戊戌变法),再到文化层面 (五四运动)的过程。同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引进的西方管理和营销教育,一直聚焦在器具层面,会计、财务、生产管理等成为学习重心。前两个层面向西方企业模仿并不太难,然而最后一个精神层面,却无法全盘西化,因为精神文化,必须基于民族传统和国人的心理认同。
这大概才是国产品牌突围的真正难点所在。品牌的文化问题一旦解决,或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真的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