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际买家采购更加审慎,中国供应商如何赢在市场
惟有品牌制胜
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出口国,中国制造在今年将面临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际买家采购更加审慎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供应商如何赢在市场?对此,研究界专家推出应对策略。在前不久由环球资源旗下《世界经理人》杂志与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联合在深圳举办的“商界先锋论坛——品牌之道”现场,《世界经理人》杂志出版人裴克为“以品牌制胜未来”的主题发言,给与会的中国供应商指明了方向。
为什么要强调品牌的重要性?裴克为的解释是,目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受到人民币升值、原料疯涨、资金流动性紧缩等多种要素的挑战。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海外采购商不再仅仅关注产品质量,他们更看重的是产品的独特性和品牌口碑,努力实现从“数量消费”向“品牌消费”的转移。因此,品牌之路是中国制造商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他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目前,中国外贸企业绝大多数缺少品牌或品牌知名度不高,因而需要较长时间来培育市场。对他们而言,建设和提升自有品牌,可以创造更高利润并有助于摆脱低价竞争的困扰。同时,成功的品牌还可以带来美誉度、利润空间及持久的合作关系;相对于产品本身而言,品牌往往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
裴克为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本次论坛联合主办方——香港中文大学EMBA课程主任陈志辉教授的认同。他认为,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但是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急需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但建立有个性和价值的品牌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经理人》杂志于2011年11月完成的一项针对中国高级经理人、出口商及中国市场专业买家社群的中国杰出品牌调研结果也表明,目前,中国品牌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品牌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同制造行业在品牌推广上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状。其中,运动服饰、厨房电器行业的品牌建设整体优于文具和婴儿及儿童用品行业;中国厨房电器品牌与国际品牌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已经形成了一批领军企业;中国家电行业中的LED电视品牌已经与国际品牌不相伯仲。本次调查涉及消费类电子产品、运动服饰、厨房电器、文具、婴儿及儿童用品5大行业产品;调研指标主要为品牌推广及品牌产品;调研目的旨在为有志于打造品牌的中国企业提供成功案例。
针对本次调研结果,裴克为强调:“中国品牌如果想取得成功,首先要立足于对目标消费群体共性需求进行深刻理解,从品质、差异化、情感诉求等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其次,要确立品牌核心价值,并通过买家专场采购会、展会、网络、电子和印刷杂志等多渠道整合推广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好的品牌推广是企业成长的加速器。总之,中国企业需要在设计、创新、服务和推广这4个方面加强投入。”
他还特别提醒中国企业中的CEO,应摒弃“我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拥有自己的品牌”这一想法。他认为,CEO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尽早制定并执行企业的设计策略与品牌发展战略。否则,可能要花费更多的资金对品牌进行弥补。
据悉,作为一家领先业界的多渠道B2B媒体公司,环球资源通过涵盖网站、展览会和贸易杂志的整合营销平台为中国供应商社群提供最优质有效的市场推广方案,已经建立了一个总数逾百万的全球活跃买家社群,采购体系十分成熟。而本次论坛的举办,也旨在为中国供应商解读如何顺应市场变化,制定属于中国企业的特定品牌策略,进而带领他们走上国际化品牌之路。
全球商业咨询机构AlixPartners LLP前不久发布的《2011AlixPartners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工资迅速上涨及人民币兑美元走强,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所倒退。其中,越南、俄罗斯和印度均大幅缩小了成本差距,在成本效益方面已超过了中国;同时,美国制造企业正逐渐重获部分全球竞争力。
《2011AlixPartners美国制造外包成本指数》分析了各种制造产品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13个国家制造这些产品的总成本。分析涵盖墨西哥、中国和印度等公认的低成本国家以及俄罗斯、罗马尼亚和越南等新兴国家。它对汇率、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库存成本、资本设备成本、关税以及间接成本7大关键成本驱动因素的变化及它们对各国各种成品零件和产品总成本的综合影响,进行了跟踪。
AlixPartners此次公布的最新指数数据却表明,美国制造业成本与其他12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已经缩小。据悉,这也是自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同时,在全球洗牌的过程中,墨西哥保持住了2009年从中国和印度手中夺得的全球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头衔。2005年,在制造成本竞争力排序方面,中国居于领先,其后是印度、越南、俄罗斯和墨西哥;2010年,墨西哥成为全球成本最低的地区,其后是越南、印度、俄罗斯和中国。
AlixPartners研究预测,随着打工者开始争取与美国及其他发达经济体打工者相当的工资福利,中国将面临工资上涨及用工荒的问题。
AlixPartners的分析师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制造仍将继续在美国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