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我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留校在生产科工作。
当时大学里提倡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以,在生产科之下办了一个水印木刻工厂,招收了十几个附中和工农专修班学员,并请版画家邓野、夏子颐担任指导,我被指派为管理人员,负责产品设计采办宣纸等原料以及对外联系工作。
国画大师潘天寿时任院长,当时一位中央首长称其为“艺苑之首、画师班头”,国内名流、政府官员都纷纷前来索画,国画之风为之大振。我们工厂也就成了学院对外供画的窗口。学院决定生产当代画家和近代名画家的复制作品,以应付社会上求画之风。这样一来,宣纸大量缺货。安徽泾县宣纸厂是生产国画专用纸张的厂,为了买到纸,采购者需排队等候,住在纸厂当地招待所,一住就是个把月。 为此, 潘天寿多次向时任省轻工业厅厅长瞿翕武反映学院缺少宣纸的现状。 1961年7月,省轻工业厅决定浙江自己生产宣纸,并成立了宣纸试制小组。
浙江是造纸大省,全国三家老厂,浙江占了两家。嘉兴民丰造纸厂是生产特种纸的专业厂,技术优秀。省厅抽调该厂总工陈志蔚、厅造纸科吴文山,美院则派出我,由我们3人组成浙江宣纸试制小组。院党委副书记高培明、厂领导范基根特别交代,我的任务一是将试生产出来的宣纸送给潘天寿鉴定;二是做好美院方面与省厅吴文山之间的转达信息工作。党委安排时任潘天寿助教兼秘书叶尚青,带我去了潘天寿家认了个门。
安徽宣纸的主要原料是檀树皮纤维,它只在泾县与天目山西侧生长。经过陈工的研究,找到了浙江能与之相仿的大批供应的纤维原料榆树皮。同时,省厅确定当时的龙游县蜡纸厂试制浙江宣纸(后试制点转移至衢州蜡纸厂,省厅投入四万元)。在陈工的指导下,浙江宣纸生产出来了。我的任务就是隔一段时间将纸样送到潘天寿处请他鉴定
潘天寿家住南山路景云屯一号,两层楼的小洋房住了3户人家,楼上住的是党委书记陈陇和副院长黎冰,楼下是潘天寿家。 潘天寿办事一丝不苟,每次送上纸样,他总是在画纸上一面动笔,一面与我讲解国画特点,如何在纸上用水、用墨、运笔。潘天寿讲,好的宣纸每下一笔都会有“笔触”交界线,并且水晕清晰。在试纸的过程中,我不但了解了宣纸的一些特性,而且上了一门国画课。
1962年底,我们试制的浙江宣纸质量上已经过关,我也即将完成常去潘天寿家的试纸任务。记得我最后一次去潘天寿家,临走前潘天寿送我一张试纸画作《鸟石图》以作留念,因画作尚未盖章,经潘天寿同意我选了桌上最大一方印章盖上。岁月如梭,浙江生产宣纸一事一晃50年,据吴文山回忆说,当年他将我送去的潘天寿试笔画作均交与翟翕武秘书,但文革期间已失散,实在可惜。当年的陈工已经过世。没有想到我如今保留的这幅《鸟石图》成了那个年代浙江生产宣纸历史的见证。
1963年3月,省轻工业厅在厅会议室召开了浙江宣纸鉴定会议,会议室的长桌上放了三张我们试制的浙江宣纸,省厅特地请了潘天寿、吴弗之、诸乐三3位老师,分别在纸上各画了一张画,记得潘天寿在纸上画了一幅《芭蕉图》。会议结束后,浙江宣纸算是通过了鉴定,我们这个试纸小组也算完成了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