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有着世界文具工厂之称,中国文具代工企业依旧避免不了时代淘洗的危机:订单缩减,利润微薄,长期以代工为生的文具企业们难以承受产业格局的变革之痛,遭遇这场转型的“滑铁卢”。
“代工企业转型”、“构建自主品牌”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国文具制造实力足以令业界引以为豪:绝大多数代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人的工艺技术等生产环节水平均已达到品牌档次。
加工质量方面的先声夺人之势也为代工企业的转型提升了不少信心指数。乐普升文具认为,这类已具备一定规模、资金实力与研发能力的代工文具企业能否绝处逢生,取决于他们如何建立新销售渠道。
建立销售渠道可以说是一项砸金工程,代工企业的纯加工利润在20%—35%之间,就算积累多年,也没有多少企业能撑得住这种广布渠道的成本开支。不做品牌的文具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日渐微薄,但打造品牌并非朝夕之事,渠道建设中的成本压力是造牌最大的瓶颈。
造牌也好,走第三方服务也好,代工企业终究离不开研发拓展。没有主打文化用品和独特营销模式的企业是难以保持畅销热度的。仅依靠模仿品牌企业的款式生产及营销模式,很难在现有市场立足。创品牌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打组合拳,除了做广告、做宣传,更重要的是产品及服务本身要过硬,这才能够在广告宣传的拉动下,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自主品牌并非唯一生存之道,绕弯转向代“经营”。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代工企业出路日趋狭窄,缘于整体议价权缺失。但是,做不成自有品牌的代工企业,不妨绕个弯经营第三方“品牌服务”。有一些文具企业除了帮外国文具品牌做加工,还提供了其他服务,其中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研发、销售渠道建立,甚至产品的促销等方面。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当前,代工已不再是简单的意义上的“来料打死工”,它的发展模式已逐渐从简单的OEM模式升级为加工设计并重的ODM模式,而中国文具制造企业们大可以用设计、生产、营销等多元化的服务吸引客户。只有拥有高端的研发能力和精良的生产能力,代工企业才能在与品牌企业合作博弈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