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具行业中,绝大部分的属于中小企业,其中又以小企业居多。这些中小企业就犹如在海洋中航行的小木板船,无法承受大海中的风吹浪打,基本平均寿命均不超过3年。因此,笔者认为以下3名影视圈内的知名大腕的发展道路,可以为文具业的中小企业在成立之初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笔者希望,这些盈利模式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帮助,或能指点迷津,又或能起到诸如武侠小说中提到的“一阳指”的作用,那对文具行业中小企业而言,就是“四两拨千斤”了。
首先,要隆重登场的是“赵本山”。
赵本山的本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从东北二人转走向全国,随后又是《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系列电视剧的拍摄。无论是在创作作品上,还是在商业运作上,都可以说是成功的。就以《马大帅3》为例,仅仅是播出权就卖出了6000万元的高价。而赵本山的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由其率领一众弟子亲力打造,几乎完全没有高薪聘请其他的演员参演。可以说,从上到下、里里外外都是本山传媒亲力亲为的。所以,笔者认为赵本山的盈利模式,正是典型的“小而土”。
赵本山模式:“小而土”,可以说也是当前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流模式。只要一讲到做大,就是要先把自己企业的规模做大,然后再把市场做大;只要一讲到优势,就是要看自己有多少厂房、设备、员工、占地面积等等;只要一讲到发展,就是说自己的融资规模继续加大,资源能否跟上发展速度等等。这是文具行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其发展的思路始终是“土财主”,总认为资源越占越多,成本和包袱也就越攒越多。在顺风顺水时看不出来差距,一旦遭遇风浪,极易翻船。
#p#副标题#e#接着,粉墨登场的是“陈佩斯”。
陈佩斯是我国著名的喜剧小品演员,其作品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经常在各地电视台播出。虽然,陈佩斯在1998年遭到央视的封杀,可是,其2001年出演了第一部舞台喜剧《托儿》,就在全国各地连续演出多达120场以上,光是票房收入就将近4000万元,已经创造了当今国内话剧界无法超越的神话!不过,陈佩斯自己走穴一次,也能收入十几万元,但是一场话剧演出总共才卖十几万元,这其中还包括演员们的报酬、付给演员单位的钱、演员的保险等等。为了舞台,陈佩斯说他的个人收入一度在几年之中损失了2000多万元,使自己成为一个中下等收入的普通中产阶级。因而,笔者说陈佩斯的盈利模式是“小而弱”。
陈佩斯模式:“小而弱”,所谓的“小而弱”的盈利模式,指的是一己之力的盈利模式,用行内话来说就是“产业上下一条龙,从头到尾最辛苦”。“一己之力”的盈利模式,是依靠自身有限的资源,来支撑、滚动发展。然而,众所周知,个人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持续性”,这也造成了很多中小企业由于不善于借助外部资源的力量,最终也是“神被形所累”,导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企业发展时无法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因此,这种盈利模式最终将很难做大、做强。
#p#副标题#e#最后,压轴登场的是“冯小刚”。
冯小刚,中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作品风格以北京味儿喜剧著称。冯小刚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具票号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同时,他也看准了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观众最愿意走进电影院的时段,开创了大陆“贺岁片”的概念,并多年占据贺岁片票房市场冠军宝座。其中,仅《唐山大地震》一片,票房收入就高达6.5亿元以上。冯导利用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广泛吸引投资商,几乎每部作品都植入大量广告,收回了相当一部分成本。与此同时,借助整个社会对贺岁片热爱的大环境,也充分运用了演员想在春节期间露脸的愿望,付出的片酬也较低。所以,笔者将冯小刚的盈利模式归结为“小而大”。
冯小刚模式:“小而大”,就是充分运用各种外部环境和资源,做到借势而行。这种盈利模式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远远突破了自身资源的制约,做到了真正的“小而大”。作为文具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如果是“求之于势,而不求于形”?那么,该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打造一个“内在实力”,同时,再借用一个“外部势力”,从而实现一个大“市场”。那就如同借得“它山之石”,实现放大市场、产业链和效益的辐射范围,追求市场差异最大化,产业联系密切化、效益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小而大”的盈利模式,就是要做到“形小神大”,其最高境界就是自己的规模小,而把市场做大。这样,企业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在经济过热的夏天能高速发展,在市场寒冷的冬天也能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