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刚过,农历新年将至,各商场、超市又开始了琳琅满目的促销宣传。
圣诞、元旦开始,人们进入了购物旺季。随着新春佳节的临近,各大商场、超市都纷纷打出了促销牌,种种优惠促销活动接踵而至,打折、返券、特卖……最近,工商局“12315”发布了三个典型的案例,提醒广大的消费者小心促销陷阱。
陷阱一
特价品“变身”处理品
市民王老太前段时间逛商场时看上一件特价的羽绒服,原价为人民币500多元,特价才要105元,她便喜滋滋地买了回去,结果穿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发现羽绒服窜绒。于是,她找到了商场,得到的答复是:“特价品”等同于“处理品”,该商品不能享受“三包”,是不退不换的。“特价品”怎么就成了“处理品”呢?理论来理论去的,最后还是商家说了算,王老太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啦!
节假日期间,一些商家会以换季、清仓为由,将一些款式老旧、断码、有质量瑕疵或因其他原因滞销的商品摆上柜台,借着节日促销平台进行“特价销售”。特价商品因价格低廉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这些商品的质量却通常不能保证。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后没用几天,就会发现不是这儿出问题,就是那儿有毛病,继而找到商家解决,此时商家却往往以各种理由予以推脱,而消费者最终很难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小编支招:
在选购特价、优惠、降价、促销等商品时,应特别注意销售者是否注明产品因质量问题而降价,看清商品及包装、购货凭证上的文字表示,防止不法经营者以“特价品”的名义销售“处理品”而不能保证商品质量。另外,也要谨防商家在售出“特价品”后谎称出售的是“处理品”而规避“三包”责任。
陷阱二
玩文字游戏“买一送一”
市民王先生节前在某商场品牌专柜上看中了一双皮鞋,碰巧节日期间搞活动,柜台上赫然挂着“买一送一”的打折宣传。买一双赠一双,王先生觉得还可以和儿子来个“亲子鞋”,挺划算的。可买了之后才被告知,这“买一”是皮鞋,“送一”就变成鞋垫了。类似的还有买内衣送手套、买裤子送丝巾等等,总之虽是“买一送一”,但均是“此一非彼一”了。
还有某些商场推出“买100送50”等活动,也往往送的是购物券。送购物券也就算了,但当消费者用购物券进行购物时,又会被告知只能在支付一定数额现金后,其余部分才能使用购物券。一些消费者往往拿到一堆购物券后,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继续购物。或者一通采购后,才意识到买了大批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小编提醒:
商家“买一送一”、“买100送50”等促销活动,有些只是套牢消费者的噱头。在参与商家的节日促销活动时,一定要问明白商家促销活动的具体细节,了解活动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有无设定优惠规则。不要被商家打折促销手段所诱惑,避免冲动购物,落入商家布好的消费陷阱。
陷阱三
提价后再“打折”
“清仓大甩卖”、“全场二折起”……节日临近,商家纷纷打起价格战,不但拼打折力度,更有甚者打出了“跳楼价”、“赔本赚吆喝”等促销口号。
李女士一提起最近的购物经历就情绪激动,原因是她在某商场购买了一件标有“原价3000元、现价1500元、特价促销优惠”的女士上衣。可是,回到家后才发现上衣吊牌上1500元的标价签是后贴上去的,她将标价签揭去后,吊牌上却赫然写着“零售价870元”,这时李女士顿觉上当受骗。
小编建议:
个别经营者缺乏诚信,采取事先抬高商品原零售价再打折的不法手段进行“虚假打折”。节日期间购买打折促销的商品前,可多跑几家商店,用“价比三家”的办法防范商家“先提价再打折”。也可以在节前先“踩点”,事先对购买的商品心中有数,提前留意商品信息,便于在商家打折促销时用作对比,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