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南方书香节于8月19—25日在琶洲展馆举行。然而我国书民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我国民众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83%的民众表示不读书的原因是书价太高。
中国人为啥不爱看书?
首先请看大众网民的意见:
——没钱论
“美国平装书是9到10美元,是中国大陆的3倍,而美国人均收入却是中国人的10倍,大陆的书价偏高。出的书太多太滥,眼花缭乱。买一次书需要掂量掂量,与社会上的一切向钱看有关。书的价钱越来越贵,而质量却越来越次.书的种类越来越多,却内容大多雷同.字体越来越大,而字却越来越错.总的一句话,买不起书,看书时也越来越生气.”
“我想看书可没钱买书!!!!!!!”
“德国人爱看书,且不说习惯,就是条件上,人家人均一小时赚30美元,上一小时班能买2本书看,我们呢,我们人均每小时0.8美金 都不够买盗版的。 赚的钱都快不够糊口的了,哪还有钱买书看书。”
“早七晚十九的工作生活你叫我们怎么有时间看书。说得好笑,而且工资都不够自己生活费,哪有钱买书,一本书直接就花掉一天的伙食。”
——不方便论
“我每天在网上看新闻新报道看书的时间至少有两小时以上,睡觉前看书或是在手机上看书也在一小时以上,买书看现在确实少了,不是不想买,是没那条件。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一是经济状况不允许我经常买书;二是居无定所,今天住这,明天或许就得搬家,买来的书搬来搬去麻烦,书又重!再说了,现在的书确实没什么值得看的,而且我觉得网络比书方便多了。”
——内容太功利
“中国的书太功利了,真正想读书的人,是不会去看这种书的,而想看这种书的人,是没有时间来看的,他们都追逐金钱去了。中国的书太商业化了,一本书没有多少含金量,却要掏你不少银子,不值得买。中国的书不是智慧的结晶,也不是心血的精华,而是小聪明,小狡猾的奇淫异术的结晶,是抄袭是精华。所以,我很多年不买书,只看杂志,打发时间。”
“我觉得中国人根本不重视读书,不喜欢读书,自古以来就不是什么重视文化的民族,爱读书的假象不过是为了求取功名。”
——填鸭厌倦论
“一方面从小时候到高中甚至大学,被强迫读书的已经完全没有读书的欲望了,另一方面,工作后为了生活哪有时间读书?”
——习惯论
“还是习惯问题吧!我每天工作也很忙,可睡觉前都会抽出半小时读书.
很羡慕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露天图书馆,现在书店的书吧大都是摆设,人流拥挤收费也高,公立图书馆借书的手续也很麻烦
如果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喜爱读书的市民在买书借书的同时多一些场所交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读书”
#p#副标题#e#专家意见1:
除了人均阅读量较低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于友先介绍说,国人阅读还有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就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而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哪怕是本届书博会上,最受青睐的也是教辅教材、技术培训、时尚杂志等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出版物。不少出版从业人士都坦言,很多出版企业都将这些类型的出版物作为重要的利润点。
“功利性阅读的泛滥是未来阅读的敌人。”于友先认为当下有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非“有用”的书不读,而“有用”的定义在这里又变得非常狭窄。据了解,早在2006年,我国曾专门发出了全民阅读的倡议,很多地方也设立了“读书节”或“读书月”的活动,但活动的开展却远远没有达到“全民性”的效果。
专家意见2:
中国图书商报社长兼总编孙月沐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个是社会价值趋向有待调整,我国这几年重经济,重发展,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社会进入了一个重金主义时代,现在社会上津津乐道的是经济因素,往往没有什么文化因素,我们应该注重一下和经济增长同步的阅读人口的增长,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我们要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防止文化滑坡和精神滑坡。
第二因素是技术发展推动的因素。技术发展当然是对社会的进步起着非常强大的作用,但是同时技术进步了以后,对于阅读来说也有一个转型的问题,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传播,这种阅读会影响我们传统所说的阅读统计。
第三个因素是社会节奏。近几年我们做了很多的调查,包括新华网也做了很多关于阅读的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比较让人啼笑皆非,他们的理由几乎就是:书我是想读的,但是我很忙,没有时间。我们之前也搞过一次官员阅读,大部分官员们说:我非常爱读书,但是就是没有时间读书。这个也是一个问题。
第四个因素就是组织引导不够。这个问题大家都是能够看得见的,虽然这几年国家的十几个部委年年都提倡阅读,但是总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媒体的推荐力度也是不够,大家把读书的版面放到不是很重要的位置上。你有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受众,成人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影响到更多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