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识者和受教育者的好处是思维能够有逻辑,条理比较清楚,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行事。说起来这好像很有优势,但是,读书人未必了解逻辑的原点在哪里?也并不一定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系统知识正因为“系统”,所以是有局限性的,它未必可以解答所有的问题!
The advantages of eggheads and educated people lie in logical way of thinking, clarity of statement, and established form of activity as well. It sounds fantastic while things may not turn out that way. Those so-called intellectuals do not always understand the logical origin, or the fact that there is limit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hey learned just because the knowledge is systematic, which can not solve all problems.
作者:杨志飞 by MarkYang
有文化就一定能做好文化用品吗?
A learned people can certainly manage culture products commendably, right?
这个行业喜欢说一句话:“做文化的没文化”,通常这句话被用来影射这个行业经营水平低,进入门槛低,特别带有贬义的嘲笑意味。同时,这句话也是描述行业的一种常态和现实。事实上,能够想到这点,说明整个行业还是在进步,至少是意识到缺少文化这个事实正在妨碍着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或者说不能使行业有加速的可能。
那么,如果做一个反推理,有文化就一定能做好文化吗?当人们期待整个行业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并且已经有了显著提高的今天,行业的水平真的提高了吗?不可否认的是,说出“做文化的没文化”已经是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十年以后的今天,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的文化素质早已经提高了很多,大学本科学历的那是遍布行业,你可以看到的是,40岁左右正值壮年并执掌大权的多数是70后了,甚至已经到80后了,这些人较之50后和60后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知识面在现在这个环境下也得以宽广许多,这是不是说行业就有文化了呢?
我看不是。
首先是大家低估了“做文化的没文化”这个事实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商业文化的断裂问题。中国的事情搞来搞去搞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人在历史上更乐于搞运动,搞革命,改革和改良是很难进行的。而一搞革命,在情绪上就是反叛,在现实中就是全盘否定,在文化上就是断层的出现。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人几百年来是遵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信条,不断地“从头开始”。
人们忘记了,“从头开始”往往意味着许多东西是趋利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是临时性的。于是我们不断地陷入到“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的恶性循环之中!从现代理念上讲,中国人确实非常不环保,确实是在蔑视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一切,确实是在玷污、蔑视自然的力量。我们到了所有其他的国度,我们都会看到美丽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那是他们的祖宗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所留下的,而他们的子孙也在尽力保护着先民们的遗迹和文化。可是中国人却掘地三尺,把祖宗们都挖出来鞭尸、出售!
尤其是当我们看到欧洲的庄园和保护得极好的小城镇时,我们可以想想,中国还有哪些老祖宗留下的基业在使用?有的只是农民兄弟们年复一年地造自己的简陋小房,因为经常砸了重建,所以没有太多的资金,所有就老造不好,用不久,于是就再砸,再造!可以想想我们浪费了多少的资源,而我们的生活品质却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是多么的低下?所以动得多,变得多有时也并非好事。
文化用品界也是一样的道理。“文化站”在顷刻间倒下,还由于原先文化用品的商业主力军百货商场的退出,此时此刻,没有一个系统可以去控制经营次序原先如此庞大的商业系统,更无力支撑一朝“被”分散、无序化了的,民营化的,小商品性质的,处于生存状态的文化用品市场。这就是断层,文化的断层,传承的断层。一切都在“摸着石子过河”的状态中涉险前进。所以,“做文化的没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无奈的状态和历史事实。“做文化的没文化”实质上是指商业文化的缺失,如果把眼光延展到全球,面对已经细分化的文化用品市场,那更是指专业的商业文化的缺失。
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有了文化(事实上是有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有了知识(事实上是赶上了网络信息时代),并不一定说就有了必须的商业文化传统,有了必须的全新的专业商业能力和技巧!所以,如果说老一代缺少文化,会导致固守经验,妨碍进步。那新一代则会自以为聪明,因缺少专业能力而胡乱出招,犯决策性和执行性错误。这就是当前的事实,因为我们尚没有看到70后、80后为这个行业建立起超越50后、60后的辉煌业绩,甚至比50后、60后还不如。尽管他们拥有笔记本电脑,天天上MSN,会使用搜索引擎,读过EMBA,了解SAP,对电子商务兴趣浓厚,甚至他们有更多的接受再教育或者专业能力培训的机会,但一样没有进展。因为,新技术并不决定一切。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没有人会相信,也无法证明今天高耸入云的钢筋水泥大厦就一定比几百年前的城堡或者乔家大院更美丽,更人性,更优秀,更有价值……
有知识者和受教育者的好处是思维能够有逻辑,条理比较清楚,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行事。说起来这好像很有优势,但是,读书人未必了解逻辑的原点在哪里?也并不一定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系统知识正因为“系统”,所以是有局限性的,它未必可以解答所有的问题!因此,我们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缺少实践经验,不了解实际情况的领导者和读书人一般是做不好事的,这就是所谓的“死读书”、“书呆子”,而当他们用头上悬着的虚假的“知识光环”来决策,来行事的时候,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远比“农民”来得更可怕。
也因此,向书本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实践学习的课题是一个始终放在我们面前的大事,这不是有文化没文化的事情,而是“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的问题。
我想说,“没文化”的老一辈有他们的弱点,但也有他们的优势,“有文化”的新一代有自己的财富,但是也有自身的缺陷。两者如何结合好,如何相互学习是很现实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