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代理被“甩”,明天那个牌子“开溜 ”——一个时期以来,出现在品牌代理领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和状况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觉。远一点有奢侈品牌万宝龙单方面越过代理商变为直营形式,近一点,有谷歌的代理商集体召开新闻发布会控诉谷歌的种种“黑幕”。

  沸沸扬扬的谷歌案终于彻底打开了早已风生水起的“洋品牌”与中国代理商的“分手门”。

  这其中可以传达给我们的最直接的信息是:海外品牌代理成为烫手山芋,沦为明日黄花几成定局;国家的政策、法律,在这方面目前仍为空白,缺憾显而易见;代理领域提早转型、提升也许会是个明智之举。

  杰尼亚作为首个进入中国市场的男装奢侈品牌,在2004年12月以前,是依靠代理商发展而建立的强大的销售网络。2005年,杰尼亚就在中国大肆投资直营店,并陆续停止与代理商们续约。随后,杰尼亚又关掉了与代理商们合作的5家百货公司店铺和3家专卖店。曾经依靠中国代理商发展,进而借壳温州夏蒙的杰尼亚,在中国试水后就“飞了”。

  2008年1月,万宝龙宣布收回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代理权。而“老板”朱兴宜为了经营万宝龙品牌前期投入近5000万元的成本,这部分成本却由于万宝龙的“断供”已无法收回。朱兴宜曾概叹:“除了前期投入外,我预计如果加上这几年产生的利润,应该不少于1个亿的损失”。这个“分手”闹得极为不愉快,双方的索赔投诉纠纷至今仍在进行,结果未定。

  坊间流传:日商东家洋马公司与中国厦门豪嘉利的密切合作长达10年之久,而且“成果卓著”。日前,日商东家洋马公司竟也以一纸休书“踢走了豪嘉利”。同时,还全面接管了由豪嘉利经过8年时间开创出来的市场与销售网络。这也直接导致了豪嘉利的前期投入血本无归,后期转型遥遥无期。

  在“分手门”、“过河拆桥”等舆论压力之下,代理商们无不声泪俱下,义愤填膺地大喊“生存危机”、“破产在即”,但上述种种的举动并未能令各大品牌回心转意。尽管被骂忘恩负义,被揭种种黑幕,然而对结局已是于事无补,分手门内的东家并不怜悯眼泪!

  原因显而易见,就是“不愿再和他人分享利润了,而现在的中国市场正是一个深入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外品牌代理商们如此解读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未来。而事实上,目前80%以上的世界知名品牌都已实现直营化,代理商时代逐渐老去。 业内人士指出,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因为不熟悉中国市场,市场前景不明,多数外资品牌商选择与中国代理商合作以分摊、转嫁风险,一批规模较大的民营外贸公司便成了奢侈品大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先遣部队;2004年,中国遵照WTO承诺,将零售业向外资开放,制度壁垒破除,隐藏其后的是品牌商和代理商对于中国市场开发权力的博弈。金融危机影响下,这种博弈可能愈发加剧。

  一位代理商透露,在目前利益格局之下,品牌商往往利用代理商的资本注入完成销售渠道铺建以及中国市场的拓展和品牌影响力的建立,同时原来过剩的产能在得到市场后有效释放;而“带资进场”的中国代理商们,则往往一开始就贸然合作,待若干年销售渠道铺建完成后,轻则拿到补偿走人,无法“无限期分享”,重则“狡兔死,走狗烹”,甚至在法律争执产生后,因为无战略和法律准备,游说能力不足,明显落于下风,“开放之利”最终尽入品牌商,而代理商则承担所有政策变化之风险。

#p#副标题#e#

  针对某些品牌商“收回代理权有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的说法。多数业内人士还是质疑了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并指出品牌商背后的野心。“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才是他们真正收回代理权的原因所在。”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欧美品牌市场止步不前,而中国品牌品市场却强劲增长。于是品牌商坐不住了,不得不调整在华战略,迎合全球品牌市场的走势,加速布局高速发展的中国品牌市场。而收回代理权,不仅可以掌控利润,还可以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此前80%的世界顶尖品牌已经利用中国代理商打开了国内的市场,前年以来中国的品牌消费强劲复苏,于是才有了洋品牌纷纷加速收回代理权的现象。

  市场,无疑成为“分手门”事件的第一和唯一要素。直面“分手门”,有关专家认为,除去道义、诚信等感性因素分析,几乎所有的“分手门”事件里都存在着法律问题。中国商业协会钟表商分会秘书长张华对此表示担忧。他表示,近年来,一些大品牌看准中国市场的不规范,纷纷单方面毁约,背弃了原有合作伙伴,给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何规范双方合作,迫在眉睫。

  上海金贸律师事务所陈志清律师则对记者表示,最早期品牌商和代理商合作,甚至没有签订合作协议仅凭口头承诺就匆匆行动,或者简单签订了事,双方明显缺乏法律规范意识,往往到头来受伤的总是代理商。陈志清律师建议,中国法律应适当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适当保护代理商的预期利益(目前中国法律仅保护企业的实际支出的利益),这样一来,就算企业遭遇“突袭”,此前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依然可以适当得以回报。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斯伟江认为,由于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不支持“预期利润”的诉讼请求,导致类似国瑞信这样的企业无法通过诉讼途径得到应有的司法援助。如果我国法院支持预期利润的诉求,那么就算企业遭遇“突袭”,此前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依然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也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国内代理商如何、何时转型和转身。“转”不好可能是灭顶之灾,“转”的好有可能会借鸡生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品牌的内涵是核心技术,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始终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再以中国汽车制造业为例 ,几乎对所有国外品牌,中国所能实现的开放为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及的,以至于人们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很难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车工业,而即便是我们花费了如此高额的代价,却同样没有引进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连自主创新的能力都丧失殆尽。在川流不息的汽车海洋里我们能看到几辆真正的国产牌子呢?这不奇怪,因为没有技术就没有市场。

  当然,我们也不乏洋品牌华丽转身,成功转型成为我们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品牌的事例。但其中能够在国际上如雷贯耳的大品牌、大手笔还难见芳踪。品牌代理,延伸提升与引进消化吸收,我们期待着前者的华丽转身,也期待着二者的殊途同归。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