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卖会“中国现当代纸上作品专场”上推出的林风眠作品《私语》。(保利香港供图)
吴大羽作品《无题》。 (香港保利供图)
什么是“纸上作品”?它与普通水墨作品有何不同?记者昨日对保利香港中国当代水墨部门主管陈俊锋进行了电话采访。
“纸上作品”包含水墨
“中国现当代纸上作品专场”通过“纸本”这百年来的承载体来梳理从早期水墨先驱到新文人画,进而延展到观念水墨,新水墨的成长历程。“纸本”即画在宣纸上的字画,那么什么是纸上作品?陈俊锋说,用“纸”作为承载体来创作的作品,同时具当代性。陈俊锋举例,在西方,如果这件作品不具当代性,而是传统中的经典作品,那么一般不会归类到“纸上作品”概念中。“纸上作品”与其他普通水墨作品有什么不同?陈俊锋说,纸上作品包含水墨作品,但水墨作品不一定都是纸上作品,“是否属于纸上作品范畴,要根据其当代性、审美趣味和创作方法来辨别,只要是当代性的作品,其又与传统水墨拉开了距离,才能放在纸上作品这个范畴里。”
谈到首次推出“纸上作品”专场的想法,陈俊锋说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在策划这次拍卖时,我们对当代水墨作品进行梳理,发现有一些画家的作品不用能现在‘水墨’来定义,他们共同特点是选择‘纸’作为一种媒材,在上面创作。虽然现在这种‘纸上作品’的概念在国内不是特别普及,但是在国外,这是一个专门和较大的门类。”再有,‘纸上作品’有一定的藏家关注量,“85美术运动后,原本呈朦胧状态的中国当代艺术,逐渐形成趋势化的浪潮,并在随后的20余年探索中,逐渐破除形式上的束缚,而朝向更为多元的发展。无论是借助水墨,开启观念艺术的实验新方向,还是当代艺术于纸本上的探索,或者是更为青年艺术家对于水墨传承与开拓的新方向,无不以其多元的方向、活力而被藏家关注。”
陈俊锋还告诉记者,对当代艺术比较关注的藏家,往往对水墨作品的区分也比较细致,“自85美术运动后,经过二三十年的实践,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纸上创作,如邱志杰、张宇、魏青吉的纸上作品,都已形成了完整的面貌,他们的作品都不是我们理解的传统水墨的概念。”
8个板块173件纸上作品
据陈俊锋介绍,本次纸上作品按照时间纵向方式,从1900年开始,分为8个板块,总共呈现173件纸上作品。这8个板块分别为“暗流激涌——先驱者的探索”、 “现代主义在台湾和港墨五十年”、“新工笔——回望传统中的革新与开拓”、“经典传承与开拓”、“水、墨、纸的多元实验”、“新文人画——当代语境中的价值诉求”、“当代艺术家的纸上表达”、“承”与“变”新水墨的青年话题与图式转向。
陈俊锋用第一个板块“暗流激涌——先驱者的探索”向记者举例介绍该板块的策划思路,他说,“在中西文化碰撞激烈的时代氛围下,以林风眠、吴大羽、吴冠中、赵春翔、朱德群、丁衍庸、唐蕴玉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水墨先驱,成功将东西方艺术主题与表现手法融会贯通,不仅在绘画语言上进行了优异的探索、取得了观念的转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在一个全新的精神层面实现回归。因此在该板块中,我们向藏家呈现了关良的《武剧图》、吴大羽《无题》、林风眠《私语》、萧淑芳《蝴蝶兰》等早期水墨先驱的纸上作品。”
而在“新工笔——回望传统中的革新与开拓”单元中,有徐累、姜吉安、张见、彭薇等为代表的新工笔艺术家作品,“他们将工笔画语言作为基础,将各自身处于当下社会环境去思考与感悟,表达与呈现,”陈俊锋说,该专场特别呈现徐累的《月落》,该作曾有过7次著录出版,为艺术家重要时期之代表佳作。在其他板块中,还有邱志杰的《巴比伦天神安奴与神使》,彭薇的《群仙祝寿图》,梁铨的《无题》系列等,一一展现中国当代水墨多元视角。
陈俊锋还用几个作品举例介绍其在纸本上的探索,如张羽的《指印》,“张羽选择放弃毛笔,转而用手指的‘指印’,通过反复的‘点画’,呈现出令人震惊的极具现代感的抽象画面。张羽所重视的不是水墨本身,而是背后的文化,在现代时空位置上如何重新理解水墨文化与精神。” “在作品《巴比伦天神安奴与神使》中,邱志杰在探讨人类历史上的偶像崇拜与文明进程的复杂关系,水墨曾经作为一种偶像崇拜和众神一样在各自的文化中受到推崇,而艺术家居然用水墨来表现巴比伦文明的质感与精神,如此的并置与混合,正说明了水墨作为媒介的世界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