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的张多阳,是浦江县岩头镇礼张村人,家中弟兄三人,他最小。初中一毕业,张多阳就到哥哥开在杭州的新兴斋学习做毛笔,拜在上海制笔名家周虎臣的弟子朱桂潮先生门下。

  “制笔的技艺繁杂,工序很多,你得时时仔细清醒,半点马虎不得。”这是入门第一天,师傅讲的第一句话,张多阳至今铭记在心。

  刚一去,师傅要求张多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选毛。选毛不仅是区分毛料好坏这么简单,还要辨识毛的生长部位,练习眼力和判断力。毛料不好,一切免谈。光这一项,张多阳就练习了半年多,才对毛料的筛选胸有成竹。

  制笔工艺复杂,看似是一道小小的工序,里头却有很多的门道,张多阳印象最深的就是毛料脱脂。“在一个20厘米直径、6厘米高的陶瓷钵内放入生石灰,兑水搅拌至30%的浓度。”这是脱脂的必备工序,要把握好这30%的浓度,张多阳吃了不少苦头。脱脂第一步就是将毛料根部的毛囊放在石灰水里浸泡,夏天放一天就能取出,容易把握;冬天就不同了,时间很难控制,“天冷,生了冻疮也不能停工”。

  从选毛、脱脂、梳毛、齐毛……直至刻字,每一道工序,张多阳都跟着师傅练了又练,这一待就是6年,才基本掌握了制笔这门技艺。就这样,他还遗憾时间太短:“时间太短,学的东西太少,没有完全掌握师傅的那门手艺。”学艺归来的张多阳,在浦江书画街开了一家笔庄,自己制笔,自己经营。

  一支小小的毛笔,制作工序远比想象的艰辛复杂,制作时间也很漫长。“将毛做成笔,有100多道工序,最适合的天气也要20多天。”张多阳说。

  毛笔虽小,要做到圆、健、尖、齐这四点,制作却非常讲究,甚至制作的工具也有特殊的要求。张多阳的操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制笔工具,有专门用来切笔毛的宽大毛刀、牛角制作的梳子和尺板,此外还有各种刻刀和水盆。张多阳随手拿起身边一把陪伴了他十几年的牛骨梳。“这是梳毛用的,就要用这种狭长锋利的牛骨梳,才能把烂毛囊去除,把凌乱的毛料梳理得根根分明。”梳毛的时候,讲究两手与眼相配合,取一小撮毛扣在食指第二节上,前两节往里勾,同时拇指紧紧压住,食指第二节与拇指在同一平行线上。一手按毛如钳,一手持梳理毛,要神气贯通,方能梳好材料,如果一不小心分神,牛骨梳就会刺进皮肉,鲜血直流。

  制笔过程中,如此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少。“‘讫各别之,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这是《笔墨方》说的‘齐毛’步骤。”张多阳一边演示,一边提示要领,不时把拔剩的毛垛在碗中拌匀的腻子粉里蘸一下。他摞好一撮毛料,并将其整齐划一地垒在齐板上,再用一块弯形竹片摁住毛料,露出毛根。紧接着张多阳拿起那把上了年岁却依旧锋利的单口刀,对准竹片边缘就是一刀,干净利索。看得一旁的人心惊胆战的,而这一刀看似普通,张多阳曾练了整整5个月。

  “也有年轻人想来我这里学,一看这么复杂,就算了。”张多阳有些惋惜地说。

  现在,市场上的机器制笔,成批量的生产,对传统手工笔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即便这样,张多阳还是一板一眼地坚守着他的传统制笔工序。制作手工毛笔中有一道工序叫做配毛,机器制笔早已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张多阳却不这么想,仍旧是根据5∶3∶2的比例,把各种齐好的芯毛、衬毛、护毛按比例配置好,再经过反复梳理、折叠,最后形成一支笔的形状。“这一道工序对毛笔最后的性能影响甚大,不能省。如果没有达到标准要求,就得重新再配一遍。”

  因为坚持用纯手工制笔,张多阳做的笔书写起来很流畅,一直很受浦江的书画家喜欢。即便这样,要在工业时代保留传统手工制笔,其难度可想而知,没有人知道他们能够走多远,包括张多阳自己都没信心。而眼下,最让他苦恼的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传统工艺。 “做好一支毛笔工序多,时间跨度长,而且收入不高。”张多阳说,做毛笔不仅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还得承受得了学习过程中浪费的材料成本。

  “做毛笔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我有责任把这门技艺继承下去。”张多阳说,不管未来怎样,他都一直坚守在这条“冷清”的道路上。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