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无意中走进钢笔画领域。这些年的习画生活,可以看做是我个人思索的人生历程。

  ●学艺术没有速成,也没有捷径,你只能是不断前行。不光是艺术,任何成功又何尝不是曲折中获得?

  生活语录

  她是通信领域的专家,退休之后无意间走进钢笔画领域。十年来,她自学并完成百多幅钢笔画作品。2014年,已是73岁的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画集。她用行动诠释了“老骥伏枥”的内涵。通信专家李德容,讲述自己绘画的10年历程。

  此前熟知李德容老人,源于她在中国通信领域的建树。这位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广西才女,曾参加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工程工作,科研多涉及有线、无线通信课题,名录《中国专家人才库》。如今,这位退休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让身边朋友又认识到了她在艺术上的才干。

  第一眼看到她的画,给人的感觉是很接近现实,如做了特殊处理的照片,而所有的作品均是她用钢笔或者是碳素笔,一点点勾勒出来的。“十年前,我是无意中走进这个领域。这些年的习画生活,可以看做是我个人思索的人生历程,”2014年冬天的一个下午,精神矍铄的老人娓娓道来。她思路清晰且逻辑紧密,言谈透露着科学家的严谨。

  充实退休生活,自学钢笔画

  李德容的钢笔画,属于建筑画一类。这种画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早其功能类似于建筑师的随身速写,经过拉斐尔等西方画家的革新之后,也成为西方绘画领域的一种艺术形态。相比其他类型的画法,建筑画讲究的是直观、接近真实,通过光影、透视等手法的运用,其作品呈现出最准确的“效果图”。

  大约2004年,学建筑出身的女儿因为改行,原有的画笔、课本、画纸一时之间就搁置起来。老人觉得可惜,就把这些东西带回家。刚退休的李德容,因为闲来无事,就学着用笔信手涂鸦。不知不觉间来了兴趣,抱着充实晚年生活的念想,开始进行自我训练。

  虽然同为工科出身,但是老人并没有接受过绘画训练,有道是:隔行如隔山。“画了一阵挺难掌握,是有一个想放弃的阶段,”她说,幸好得到钢笔画大师鲁愚力、书画家李雄飞、任秀屏老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加上老伴的支持与“监督”。兴趣与信心重燃,在持续不间断的磨砺中,她基本上掌握了初步的绘画技巧。

  从生活中寻找作品题材

  李德容老人认为,绘画除了兴趣与毅力之外,还要讲究一些悟性。这一点在她身上也体现出来。她在临摹作品几个月后,头脑中就开始萌发出一些画面,这些画面有的是幼时广西家乡的一草一木,有的是近年来一些生活场景。老人经过一番梳理之后,将感悟最深的画面一一勾勒出来。

  李德容回忆说,不少朋友、同事看到她的原创作品之后,感觉到吃惊。热心人给出建议,应该将绘画作品进行发表。她尝试发表了几篇之后,收到很不错的反响。老人的广西母校有一本文学杂志,看到她的绘画作品,特意打电话,让她每期都要寄出一幅,“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被‘捆绑’了,只能不间断地画,不然编辑不答应。”

  为寻找素材,老人下了一番心思,即便是出门遛弯,身边也要带着纸笔。公园里的花繁叶茂、都市里的高楼大厦、小区里的幼儿园建筑,以前从未关注的场景,她发现作为钢笔画题材也是如此贴切。逐渐她喜欢上了观察的视角,享受从构思到创作的过程。一幅幅作品就在构思中出现;一笔笔勾勒,她的画技也在不知不觉间提高。

  享受绘画,陶冶性情

  从2004年一直到2014年,李德容老人创作了百多幅作品。在身边朋友的鼓励与催促下,今年9月份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钢笔画画册。与其他画册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去本人的绘画作品之外,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一首小诗。这些诗歌是这些年来,一些朋友专门为她的作品而作。在每页画册中,李德容还特意收录了一些铭言絮语,以画配诗,既增加了绘画作品的欣赏性,又提高了整本画册的品味。用老人的话说,这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实说起来简单,创作过程却也充满艰辛。老人创作一幅画平均都要用一周左右的时间,有时候是眼看着一幅画完成,偶然出现败笔,整幅作品只能遗憾作废。同一个题材的作品,有时经过多次改进,才达到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学艺术没有速成,也没有捷径,你只能不断前行。不光是艺术,任何成功又何尝不是曲折中获得?”

  李德容说,这些年持续绘画,最大收获应该就是陶冶了性情,丰富了晚年生活,“心怀德善,漫步人生。生活愉悦,心灵升华。”

  她说,也许将来还会出第二本画集,前提是自己绘画功力又有提高。为此,她在不断努力,持续前行。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