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王也,1986年出生于山东枣庄,原名王健。本科与研究生皆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 0 12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画家、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佛山画院院聘画家,20 16年当选为“青苗二期”杰青班画家。
 
在笔墨与创作的关系上,王也强调“那时那刻那景”的独特价值,这很好地体现在她的“雨林”系列作品中。她面对积淀深厚的花鸟画传统,不断思考如何通过视觉形象更好地借物传情、借物思物、借物言理,把物象本身“润物细无声”的浅吟低唱,变成新颖的、令人刮目相看的视觉愉悦。
 
    ———青苗二期杰青班中国画组导师方土
 
8月26日,“那时那景———王也个人作品展”在广州逹园艺术馆启幕。这是从北京南迁广州之后,王也举办的首次个展,32件工笔花鸟作品,以细腻温情之笔,书写她来穗四年的心情故事。
 
王也原名王健,本、硕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她尤擅工笔重彩花鸟,以纤细灵动的笔触表现女性的情致浪漫、敏感多思。她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局与格调,在研究生毕业创作《孕·雨林》系列,就展现出抽象和分析的过人才华。她将暑气蒸腾、生命力蓬勃旺盛的雨林景观,抽象为令人困惑迷醉的几何形,重组、再现为一幅幅环环相扣、复杂神秘的生命图景。
 
随丈夫来到广州,王也由单纯画画的女孩变为妻子,又变为母亲。绘画于她渐成奢侈之事。“那时那景”展出的作品,是王也在家庭琐事之外见缝插针的创作。这些画就如她的日记,记录着年轻的画家与母亲每天的小情绪、小感悟、小情思。她的工笔画毫无匠气,相反却灵韵动人。她笔下的翎毛、花叶、草虫不求精准入微,但求传神生动,一颔首、一振翅、一凝神都在传情达意。
 
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王也无奈地笑言自己年幼的双胞胎女儿一直在门外哭闹。“我的性格是平时都比较听话,比较一板一眼的。绘画可能是唯一可以让我任性的东西。”王也说。因此,拿起画笔,她便尽可能寻找放松的状态,毕竟,绘画是为自我的艺术
 
古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记者:央美的工笔画专业有一个日课是临摹古画。你是从临摹当中打磨出现在的笔头功夫吗?
 
王也:最初的临摹应该是从《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杖图》入手的,后面又临摹了《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再到《青卞隐居图》、《溪山行旅图》等,收获很大。大三真正进入花鸟工作室,工笔花鸟课的临摹则是从宋人小品开始的,再后面是《芙蓉锦鸡图》、《腊梅图》,研究生学习期间又临摹了《三友百禽图》、《双喜图》、《水仙图卷》等。应该说,对工笔花鸟画的临摹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央美比较注重临摹和写生。回头看,那段时间是异常宝贵的。因为现在很少能找到完整的时间,全身心安静下来去临摹了。临摹古画对创作的作用,更像是读书于人的气质的影响一样,是潜移默化的。它会不自觉地融入一个人的骨子里,同时驱使骨子里的微细胞迈向更高级。
 
记者:工笔画要锤炼线条,“三矾九染”,是不是尤其需要画者的耐心?
 
王也:我觉得画任何画都需要耐心。只是每个人对耐心的理解不同。在我看来,大多数人眼中那个“快”的写意画,才需要耐心呢。如果你不进入安静的状态,又怎能画出让人安静的画呢。画或是观画,出发点都是以画来养心。假想你的画本身都是浮躁的,又怎么来养心呢?工笔画需时较长,这是指创作过程。写意画呢?极短时间便可以呈现,但它背后所需要的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耐心来积淀。
 
记者:你也画写意吗?
 
王也:现阶段,我是用写意画来“养”我的工笔画的。我认为,工笔画的线条、敷色如果有了写意画的功底会更自然生动。我觉得最好的工笔画便是细看画面它是绝对严谨的,但概观画面时却能呈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分寸的把握,需要工笔的功底并融汇写意的精神气质。
   
不拘泥,多观察
 保持对事物的新鲜感
 

记者:你的研究生毕业创作是画西双版纳,感受如何?

王也:研究生毕业创作《孕》系列,最初的线描稿是在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所画的写生稿。我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花鸟画的形式表现与理论研究”,所以在画面处理中会比较关注形式的东西,旨在给客观形式一个完整的主观面貌。因为经常去西双版纳写生,对景写生久了,似乎缺少了某些激情,后面在一次写生快结束的时候,我大胆将我所熟悉的雨林景物采用移花接木、顺手牵羊等方式嫁接组合在画面中。后面又思考,如何更好地把一瞬间的感受,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呈现在画面中呢?在题材上,我就选择了西双版纳最具特色的板根现象、寄生现象作为参照对象。进而把叶子、花、树干等,提取出来,重新打乱再组合。最后画面则是试图营造一种炙热后的平静感。在颜色处理上,我借用壁画的整体色调,选用中国传统的石青、石绿、赭石、朱砂等入画。希望画面在新颖的气息中能够传达更多传统的密意。
 
记者:导师怎样评价你这个系列的作品?
 
王也:我的研究生导师姚舜熙先生是眼界很开阔的艺术家。同时,他也很有想法,画面别具特色,并不主张学生模仿他。记得胡勃老师观展时在我的作品前驻足,说:“这才是创作,这才是研究生毕业创作应有的水准。”我的性格是平时都比较听话,比较一板一眼。绘画可能是唯一可以让我任性的东西。所以一拿起画笔,我就放松再放松。
 
情绪通过画面传达出来
 
记者:到了广州以后,你的创作有什么变化?
 
王也:变化还是蛮大的,较以前的作品来看,现阶段作品更多传达的是一些小心思、小情趣。比如,这次展览中的一个系列作品《糊涂弥漫了那刻的姹紫嫣红》,就是有感于我和一位姐姐的聊天内容。她说:“女人保持美貌的秘籍便是不同时期都要找一个人来暗恋。”当时一笑而过的话,却在我心里起了涟漪。

记者:去年你画了一批书法加工笔画的作品,看起来很巧妙,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形制?

王也:那是去年为柯木朗艺术园的一个工笔联展准备的作品。当时策展设计参展作品尺寸要在两平尺以内。我借金卡纸的背景色,画出一种比较富丽的感觉。要拿去托裱装框的时候,又觉得应该在追求富贵感的同时,增加一些更传统、更文气的感觉。所以就把我读到的画论用书法形式写出来,最后就有了这个呈现样式。

我要把绘画的艺术留给自己

记者:你入选了广东的国家青苗培育计划,青苗计划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王也:从我本人来说,有了青苗计划这个平台,我可以更好地跟广州乃至全国的艺术家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机会。通过名家走访、名家讲座、外出写生等一系列活动,让我对于艺术一直抱有更深层次的向往,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绘画的道路上。

记者:你觉得广州的艺术市场如何?

王也:庄小尖老师认为广州的艺术品市场不温不饱,刚刚好。我认为,广州这边的藏家相对理性,或许不会太热烈,却能给予长久的关注支持。叧外,我还发现广州这边的女性藏家很多,我也不知道原因。

记者:你会警惕不要对市场妥协吗?

王也:相对来说,我的定位一直比较明确:用绘画的技术吃饭,把绘画的艺术留给内心。
 
来源:南方都市报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