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铭
 
 
 
《山水瓶》
 
 
 
《富贵常在》
 
 
 
《和谐盛世》
 
  湖南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而李日铭则是运用五彩釉色在瓷器上作画的个中能手。无论是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和走兽,他的陶瓷彩绘都是无一不精。而以典雅著称的瓷器,也因为他所赋予的国画之美,而绽放更加华美的风采。
 
  7月28日至8月7日,广州二沙岛岭南会展览馆展出“醴陵釉下五彩瓷艺精品展”。200多件由景德镇当代国家级大师和中青年陶艺家创作的瓷绘艺术精品集体亮相,其中,李日铭的作品更是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本报记者借机对李日铭进行了专访。
 
  苦练国画基本功 将笔墨意趣渗透到瓷画中
 
  李日铭出生于湖南农村,兄弟姐妹十人,家庭不富裕,高小毕业后,就来到湖南醴陵当学徒。“当时,我的一个叔父在醴陵做碗柴生意(碗柴就是烧窑用的松柴)。认识醴陵瓷业一些人,经他介绍,我到姜湾黄泥坳廖香馥家做学徒。他父亲廖煜康,是原湖南瓷业学堂图画班的学生,绘画技术很好,我挂名在他儿子名下学徒,实际上师父是廖煜康老师。”在手把手地传教之下,李日铭入门很快,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和传统的彩瓷不同,醴陵釉下五彩的色彩最为丰富。所谓“五彩”,就是取醴陵釉下彩瓷的装饰颜色五彩缤纷之意。这给了醴陵瓷人以将中国画的“墨分五彩”演绎为“料分五彩”的充足空间。而这也是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瓷之被誉为“东方制瓷艺术的最高峰”的重要原因:不仅是它在器型方面的精益求精,,更因为它实现了一个将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完整地呈现在瓷器上的“中国梦”。
 
  李日铭涉猎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泛,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和走兽无一不精。陶瓷彩绘运用自如,纸上泼墨亦大方洒脱。他的作品,无论从构图到运笔设色,不仅布局协调,笔墨精到,更深涵审美情趣与气韵,具有大家风范。
 
  彩瓷一向被不看好的人诟病为“艳俗”。但李日铭的醴陵五彩瓷颜色最为丰富多彩,却又以淡雅著称。其中的秘诀是什么?李日铭谦虚地说,如果真的有秘诀,那就是两个:一个是苦练国画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扎实了,你写个“一”字都跟别人不同,看上去都会更有味道一些,国画中高雅的笔墨意趣也会自然而然渗透到瓷画当中;第二点是,作为一种釉下彩,醴陵五彩瓷是覆盖在一层玻璃质的釉层之下的,有一种清雅明快、水盈盈的玉质感,所以在设色方面要尽量发挥这个特性,尽量走淡彩为主,尽量少采用火辣强烈的色彩对比,而是多采用中间色,深浅、浓淡对比要恰如其分。做到这一点,自然可以在营造变换丰富的色彩之余,也同时拥有艳而不俗、淡而有神的完美效果了。
 
  “岭南画派”名家曾来交流 画画和画瓷本是姊妹艺术
 
  广州日报:我感觉您的国画功底很深厚,在纸上画画和在瓷器上画画有什么不同?
 
  李日铭:现在“画家画瓷”成为一种风气,但在纸上能画好画,真不见得能在瓷器上也有出色表现。纸是平面的,但陶瓷是立体的,画面的布局也有所不同。有的画家画人物,你看到眼睛在这个角度,但是鼻子也许就到了那个角度。瓷画的构图是专门的学问,没有那么简单。另外,画瓷比画画还多了一道工艺的要求。国画是画在宣纸上,画家需要对宣纸和水墨的特性有了解;但在瓷器上画画还需要对矿物质燃料的特性,以及高温烧制之后的变化有充足的了解和把握。否则你画出来的是这个模样,但烧成之后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现在画瓷的画家,一般画单色彩的比较多,如青花。而像釉下五彩这种表达方式,因为技术难度太大,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但这种工艺同时也会带来更大空间的艺术呈现,是非常有魅力的。
 
  广州日报:我听说醴陵釉下五彩和岭南画派还有些渊源,像黎雄才、关山月都曾经来醴陵进行过艺术交流活动?
 
  李日铭:广州的艺术家来我们醴陵参观交流的很多,那时这种事情稀松平常。关山月老师和黎雄才老师在陶瓷研究所还合作画了一副骑驴的山水条幅。黎雄才老师给我也画过一张山水,在日杂商品柜中我还看见过黎雄才老师画的一个墨松树的蒜球瓶,是从国光瓷厂出去的,到底谁收了不知道。这些大画家来我们醴陵,不论画纸、画瓷,都会现场作画和座谈交流,这是一个互相激发的过程。画瓷和画画,其实就是姊妹艺术。
 
  广州日报:釉下彩相对于釉上彩的优点是什么?
 
  李日铭:釉下彩由于是高温烧成,所以它相对于釉上彩更加环保,它不含铅,没有毒,还有保健作用。而且永不褪色、永不脱落、耐腐蚀、耐酸碱。
 
  在制造方面,釉上彩是成瓷之后在瓷器上面画,釉下彩是在胚上面画。可以说釉下彩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而釉上彩是看得见、摸得着。釉下彩的画面会显得比釉上彩更加完美莹润。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稀奇古怪”不是创新
 
  广州日报:现在的技术手段和过去相比有很大的进步。很多的瓷画,可以从电脑上翻版下来。效率变得高了很多,但似乎也把一些原创精神给丢掉了?
 
  李日铭:我们做学徒的时候,画瓷器都是靠下苦功夫操练。当时我画的是国画题材,工兼写多,翎毛是松鹤、公鸡多,山水是无名景浅降山水多,花卉是菊花、梅花多。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多了,可以参考的资料多、技法手段也多。电脑上的设计图可以很容易移植到陶瓷上。但归根结底,真正的原创还是得靠人本身,还是得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依靠电脑。
 
  广州日报: 醴陵瓷能有今天和它一直在创新是有关系的,您怎么看待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李日铭:什么是传统?能够继承下来的优点就是传统。什么是创新?就是在过去的基础之上,你得不断地有新东西、新意识加进去。可以说,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今天的醴陵瓷。新中国成立之后,醴陵釉下彩在白描、本色、平涂、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发展出罩色、接色、复色、汾水与淡彩,以及刻、印、贴、喷、填、工写结合的多种技法,灌输了新鲜血液。更可喜的是,当前除本行业人员不断努力外,相关高校与画院等专业美术人员来工厂,参与创作,丰富了时代气息,使陶瓷美术之花争奇斗艳。
 
  但创新也不是“无本之木”,我觉得“稀奇古怪”不是创新。比如现在有些人借鉴西方美术中的一些变形表达方法,画人物,把头画成方的,眼睛眉毛画在额头上,鼻头歪的,嘴又阔又歪,身材矮得出奇或长得要命,手指似耙头,细脚细手细身材……这种所谓创新丢掉了传统的美感,是无法被普遍理解和接受的。
 
  在当代的背景下,醴陵五彩瓷不是不可以在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面做一些尝试,甚至可以采取一些西画的、抽象的表达方式。但是作为一种中国瓷,我觉得它还是应该多画些国画的题材。都说中国有三个国粹:国画、中医、京剧。有个性的东西,才是世界性的东西,所以保持我们的国画题材和国画功底不是坏事。
 
  广州日报:您现在已经90高龄,是否还在亲自创作?
 
  李日铭:陶瓷彩绘对体力和眼力的要求都挺高。我现在不会给自己规定任务量,兴之所至就会画一下,但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件。年轻的时候眼睛好,主要是工笔为多,现在很多是工兼写,将来也许会往大写意的方向走,就像齐白石晚年也是以大写意为主。这个是年龄带来的必然现象,画瓷也不例外。
 
  链接:什么是釉下彩瓷
 
  釉下彩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陶瓷装饰艺术。它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湖南长沙铜官窑已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据考古工作者对遗物的研究,当时有在白釉下画绿彩的,有在黄釉下画褐彩的,有在青釉下画褐绿彩的,还有在青黄釉下画褐、赭、绿三色的等品种。在纹饰上,除了各种各样的图案之外,还大量使用了花鸟、走兽、人物等题材,直接以绘画的手法来美化瓷器。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个先例,在装饰技法上也是一项新的发展。自此之后,宋代著名的磁州窑和其它北方民窑中的黑褐彩绘,以及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这些釉下装饰工艺,都可以说是在长沙窑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并为釉上彩绘开辟了道路,使我国的彩瓷艺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醴陵釉下彩瓷就是在上述基础上再创造成多色的釉下彩绘。它的出现,突破了千百年来由唐代长沙窑创制的釉下单一彩瓷以及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单色彩绘之风貌,而使釉下彩瓷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近二十年来,全国各产瓷区陆续以不同的制作规模和各自的艺术风格在烧造这种瓷器,它已成为瓷器釉下装饰工艺中最主要的一种,广泛地博得了国内外人民群众的喜爱。釉下装饰艺术是我国瓷器艺术百花苑中一枝异花奇葩,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大家简介:李日铭,1927年生于江西萍乡。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业美术学会会员、湖南省陶瓷美术工作者协会会员、湖南省老年书画家研究会会员,先后担任过湖南省陶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副理事长和醴陵分会秘书长及醴陵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职。合编出版有《中国日用陶瓷工业手册》、《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卷》、《日用细瓷生产工艺》和日用细瓷用国家标准三个、省标准一个。2008北京奥运之光——世界华人书画摄影捐赠奥林匹克博物馆选拔大展赛获金奖,中华魂——纪念抗日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作品获金奖并授予“中华杰出艺术家”称号。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