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分市场的大鳄又来一只。4月23日晚间,证监会在其IPO信息披露网站上披露了晨光文具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书。从小小笔头上走出来的细分市场大鳄终于走到了资本市场的门口。

  晨光文具的创始人陈昇明(又名陈湖雄)和黄光裕一样,十几岁就从潮州出来闯世界,但他控制的渠道数量远远多于国美电器;他卖的是单价极低的文具,但2013年营业额23.6亿元,成为这个领域当之无愧的“一哥”;他手下只有60人的渠道运营团队,却通过“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控制着全国5万多家经销商,他的目标,是做文具行业的7-11。

  挺进上游:从代理商到制造商

  陈昇明17岁开始进入文具行业。“我跑业务的时候,曾经在从石家庄到成都的火车上站了三天三夜,一路上的遭遇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10年下来,陈昇明对文具行业的运作规律了如指掌,并逐渐成长为韩国、台湾地区等新潮文具的总代理商。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他代理品牌中较有影响力的麦克美高品牌,也难以摆脱倒闭的命运。

  上游的失败,让陈昇明不得不思考:如果还在这一行,要么就只能往上游走开工厂,要么就到下游开零售店。

  “当时考虑到如果要做终端开零售店,必须依靠品牌来支撑,不然肯定做不起来。”而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权衡再三,陈升明决定在上海组建制笔工厂,从上海、英雄、永生等老牌笔的发祥地起步。

  1999年,陈升明在上海奉贤区买下了6亩地造厂房,开始打造晨光笔业。由于自己对制笔完全一窍不通,陈升明聘请了当时上海笔厂的几位专家任厂长,自己则在旁边学边干。通过两年的试水,工厂只能勉强维持。陈升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果断地调整策略,一方面调整领导班子,由他亲自上阵,另一方面扩张用地,用规模化生产来提升产量。

  “那段时间我24小时住在工厂,车间也是昼夜不停地开工。一支笔的生产要经过40道程序的操作,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那就是废品。到后来无论是在哪个环节,我只要把产品拿在手上看一下,就知道是不是合格。”

  目前,晨光产品的售价是日本同行的1/3,毛利率大约在15%-20%左右,而每提升5个百分点,就会有1亿元的收入递增。

  树立门槛:笔头精密度超过手表

  在晨光的产品中,单价1.5到3元的中性笔可以说是最为人熟知的。凭着小小一支笔起家,怎么就能在2013年卖出23.6亿元,净利润为2.8亿?

  陈昇明解释,传统印象中,文具行业门槛低,经常会出现笔头写不出字或漏墨的状况。但现在不同了。

  陈昇明拿起一支笔解说:“大众用得最多的中性笔笔头,球珠直径0.5毫米,如果书写长度达到1000米,球珠就要经受超过20万次的转动摩擦,某种程度上讲,制作工艺比手表零部件还考究。因为手表的零部件是实心的,外部工差是可以通过测量器来测量的,而笔头是空心的,无法用测量器测量,只能通过远红外线加50倍显微镜监测,球珠间隙的精度达到微米级,其实竞争门槛非常高。”

  稳定的质量只是其中一部分,晨光面向的市场中,喜好新鲜的学生占了一大部分。如何才能讨好容易喜新厌旧的学生?陈昇明向所有的终端店发起了“每周一,晨光新品到”的强势冲击波。

  由于动漫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就围绕动漫开发周边产品。针对大学、中学、小学每年的假期,晨光文具都会爆炸式地推出新品。如今,晨光“几乎每天都有新款的产品上市”。借助于源源不断推出的本子、橡皮等新品文具,晨光文具保持住了市场新鲜度,也确保了渠道终端在利益的维系下正常运转。

  值得一提的是,晨光还重新定义了文具店。在过去,国人熟知的文具店,跟街头巷尾灰头土脸的副食店、杂货店没什么区别,没有任何购物环境和形象可言。而晨光则在重点城市,通过统一店招、统一装修,传递出一种“7-11”的感觉,成为文具行业的招牌连锁。

#p#副标题#e#

  “中央集权”:从分散渠道到专属渠道

  晨光文具做的并非垄断生意。在文具行业,早有齐心文具、广博股份上市,两者2013年的净利润分别是2928万、1679万,甚至比不上晨光的零头。此外,齐心文具和广博股份在2013年净利润均呈现高达50%以上的下滑趋势,而晨光文具却是20%以上的高增长。

  秘诀就在于晨光的渠道控制能力。

  陈昇明对渠道的控制始于2004年。此前两三年,由于国内的制笔企业从1978年的不足200家暴增到将近3000家,他一直把扩大生产规模作为重头戏来抓,但渠道却失于控制,代理商都是多品牌经营,甚至有卖100家以上产品的省级代理。

  陈昇明对这种无休止的竞争感到厌倦:“今天代理商多买我两个品种,明天对手就多派两个业务员,把我的阵地拉下来;后天我再派一个加强部队上去把高地拿下,过一会儿敌军又派出加强连……”

  陈昇明决心打造专属渠道,让经销商只卖晨光的产品。这个改变,耗费了他至少6年时间。

  他借鉴快消品的渠道分销模式,结合保险行业的直销模式,创造性地推出了“快速消费品大流通模式+直销模式”,先以省级为单位,将这些一级经销商发展为晨光专销商后,再放手由一级市场去自行开拓以县级为单位的二级市场,二级市场站稳后,再去开拓三级的乡镇市场……形成了晨光特有的“伙伴金字塔”模式。

  晨光曾不厌其烦地要求代理商把一贯的称呼“你们晨光”改为“我们晨光”。为什么要纠结于一个称呼?陈昇明笑了:“只有思想上先做到统一,才能有技能的提升,再到方法、利益的安排,到市场秩序的保护,这个是很完整的一个体系。”

  如今,晨光拥有29家一级(省级)合作伙伴,近1200家二、三级合作伙伴,超过5.7万家零售终端。而管理这一庞大营销网络的,仅有60人,他们不必经常出差,因为一、二、三级经销商甚至会自己掏钱拓展渠道。

  零贷款 危机感 平常心

  上市之前的晨光,陈昇明一直维持“零贷款”的经营思路。

  他认为自己是保守的,甚至有些太保守了,但保守有保守的益处。他在华为交流时曾听说,任正非在接受一个领导访问时被问到华为最核心的优势是什么,他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优势。大家以为他不方便说,就再三追问。任正非说如果一定要说什么“优势”,那就是“我一直在想,华为明天不要倒闭”,众人哗然。这次交流让陈昇明极有感触,他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笔王”之后,常常警醒自己:“一个企业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才能够进步;一个企业家要保持平常心,才不会高估自己,才不会失去控制力。”

  陈昇明对事件营销不以为然。“为什么欧美品牌运作最好?因为他们都拥有几十年、上百年的历史,不是莫名其妙就搞出品牌,我认为中国企业要转型不能太急,因为全世界所有成功的模式,都不是偶然的,也是没有捷径的,这也是晨光的经验。”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