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深圳都惠文具 总经理张鹤
直销赚利润 批发拿返点
IOS:张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文具这个行业的?
张:我是2001年开始介入这个行业的,当时,我加盟的是深圳市都都文具。
IOS:是第一批加盟商吗?
张:是的。
IOS:都都文具在行业内是怎么发展的?
张:它的迅猛发展是在1995年到2000年的时候发展最迅猛。2000年以后开始有点停止,然后才采取加盟的形式来缓解资金紧缺,进行周转。
IOS:张的加盟形式是怎样的?
张:当时的加盟方式是特许经营,他们经营我们只投资。签合同的方式,我们作为投资方,委托他们把我们的店经营好,这是当时合作方式。后来呢,因为账目上有些分歧,以后就变成了我们自主经营。我只使用都都的名字,然后我们从他们那进货,给我们的产品是不加钱的,按原价的多少就多少。但总共进货的 1%是给他们的采购费,每个月给5000的加盟费。等到2006年的时候,我们的合作就到期了,在合作期间,彼此有很多矛盾、摩擦,也有很多时候意见不合,经常去沟通还沟通不了,所以到期我们就结束了合作关系了。
之后,我们就注册了现在的公司。当时还是以直销为主,生意主要集中在华侨城附近的企业的,比如说:华侨城地产、威尼斯酒店、海廷酒店这些单位,范围是相对比较窄的,局限于华侨城周围。
IOS:最终选择得力的原因是什么呢?当中遇到困难吗?
张:我们的直销店都有卖得力的东西。我们觉得得力的产品线很长,而且覆盖的面比较广,而且它的品牌、知名度和性价比都比较高。当时就觉得,我们做直销的话,供货过程中就要被经销商和供货商吃掉一些利润,所以我们就直接跟得力谈代理。
其实我们刚开始代理得力的时候蛮困难的,那时我们的店面很小,位置差。得力靠返点赚钱的,第一年,一元钱进的东西,我要卖0.95元或是0.98元,不能以一元钱卖出去,所以第一年就没有返点。不光是亏了毛利,还亏了店租,而且帐期又短。我们当时觉得挺吃力的。
IOS: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坚持去做呢?
张:因为它增长的很快,第一年做了20万,第二年就做了30来万,第三年就60多万,去年就做了80多万,今年做了100万。相对于文具这块,销售其它产品没有得力这品牌这么快。
IOS:得力的优势在哪,你们坚持下去的原因是?
张:这个得利于他们公司的实力与完善的管理制度,无论是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交货期都做得很好。几乎每个季度都有新产品出来,出来之前都有个策略。而且他们在不断完善和扩大他们的产品线,这对于我们来说的好处,我么们只跟一个供应商打交道,但我们卖的产品又齐全多样。譬如:刚开始没有那个文管系列,现在也上了,以前的没有封箱胶现在也有了。
一直做的原因是,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形象的支持,我也是得力的伙伴经销商。得力在行业来说,像一个口号一样,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现在我们也通过他们的知名度来拓展我们的其它品牌。
IOS:过了2009年,对2010年的市场怎么看?
张:我们看到的很多老的批发商都是越做越难,但并不说完全是这样。虽然经过了去年,但我们还是不看好。虽然政府公布了许多数据和政策,但对我们终端企业,只是好了一点。
IOS:那现在直销还要做吗?
张:要,直销是一定要做,算是我们大部分利益的来源。我们这里有个特点,以得力为主,后来增加的品牌也是知名度比较高的。
金辉纸业、魔笔小良、白雪,都是行业内品牌知名度高的老牌子。在选产品的时候也会选产品质量比较好,比较有保障的,这样对我们的形象有好处。但在直销这方面,我们是一定要坚持的,而且我们今后的发展都是以大客户的直销为主,批发配合大客户的直销来做。如果只做批发,我们也未必会赚到很多钱。如果我们有批发,就可以把批发这块的利润用来做直销,这样我们的价格就会有优势,我们在保证质量和价格方面都有优势的情况下,我觉得这样我们的公司才会变强,这样才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现在已经介入一些政府机关这样的客户,今年在复印纸这块偏向做政府采购招标,以这个作为切入点,然后做一些政府机关,比如说:国企,这类的做一个发展。现在以国企为主。国企的利润高点,但是后期维护还是挺麻烦的。
IOS:刚进入这行业时,深圳的行业情况如何?
张:当初刚进行业时,依赖都都比较多,对行业认识不是很深。当时做得比较大的有荣丰华、义财隆、还有嘉嘉城。
深圳九州(批发市场)那边的市场不太一样,一般是走低端的产品,高端产品比较少,客户群不一样,主要是小工厂。
而华侨城这边都是些比较大的工厂,而我们只要针对这样的客户群配备了,我们就会一直沿着这个方向一直走下去。
IOS:您对市场以后有什么看法?
张:实说,将来这个市场发展成怎样,我也不太清楚。像史泰博进来以后,对深圳市场冲击蛮大的。它的很多东西非常便宜,而且质量又好。虽然我们和他们的竞争是错开的,他们的口号是:阳光经营,质优,配送方便,规模大之类。可能他们有可以做华裔公司,但是我们做不了的优势。
相对于中国国内的国企、机关单位来说,可能他们就不一定能满足他们。譬如,他们需要一个刮胡刀,史泰博不可能给他们采购这个,而我们可以派一个人去采购,可能这个刮胡刀在上海买了多少钱就实报给他们,我们卖的是一种服务。听说史泰博最近的盈利也不是很好,据说在亏损中,去年亏损将近1000万。
我是希望我们这个行业能有一种良性的竞争,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不会这么累。我觉得这个行业里很多同行很辛苦,他们是在一个微利的边缘,一个生存的边缘挣扎。并非是说,我将来挣了钱了再开一个店,把我的仓库扩大或是把我的企业规范化,而是今天我赚了100块钱,赚了今天的店租,赚了50块钱,还赚了 10块钱人工,然后剩下的就是吃饭,很多很多,正因为有这么一部分艰难地生存在这行业中的人,他们就不得不去压低价格来做生意,这让我很怕。怕这个行业会越走越差,这样大家都很艰难,这就没什么意思。我希望大家做到是合理利润,而不是最低利润。我跟我客户谈价格时,我从不说我的价格是最低的,我一定跟他说我的价格是最合理的。你有了我这样的价格,才能享用好的服务,如果你要我价格最低,可以,我不送货你自己来取,我不开发票,你来自己来取。如果我有货就给你,没有货就不给你。这样都可以,我可以保证最低,但是这样的生意做起来很没意思,大家也会很累。
#p#副标题#e#IOS:这种现象的存在,或许是商家的无奈吧?除了这种现象,有没其他现象呢?
张:在这个行业还有一种现象,一批刚进入行业的同行,他们为了生意会以低价去抢别人的客户,别人为了生存也要降价,这样就把现有的同行弄得很辛苦,他们自己也会很辛苦。可能老同行的底子厚,坚持下来了,可新进的经不起折腾就倒闭了。但现在的倒闭了,又有另外一些进入这个市场,这样一轮又一轮的折磨,把大家都会弄得筋疲力尽。现在就存在这样一种现状。我希望能有一次比较大的整合,可以让小的去改行,或是合并。不想看到,譬如说,从厂里出来晨光的一支笔,卖给我们要1块6,除了税和利润,我们卖出去要1块9或2块,但是有些人就卖1块6。我不知道他们怎么赚钱或是别的地方可以补回差价,我总觉得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
IOS:去年12月24日,得力的陈总说要把通路下沉,在具体实行的过程中对您们这些经销商有什么影响吗?
张:他们只是说通路下沉,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有何行动。
IOS:如果真有行动会对您们有影响吗?
张:具体实施怎样我们还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直接供货到文具店去,还是直接供货到终端客户来。如果直接供货到文具店去,这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这和供给我们的价格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拿到返点,他们不可能把价格做的很低。如果他们这样做,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他们的业务员可以很普遍地去把文具店工作做通,但按得力他们的规范,他们不可能把价格做到更低,但我们可以,这就是我们的好处。据目前来说,在深圳他们没有那个精力做到这样。
IOS:那批发市场的定位和历史地位会随网购的形式发生一些变化吗?
张:有可能。但目前来说还不能替换掉。因为批发市场是同行产品的集散地,就算直销做得再大再全,就像史泰博一样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所以我觉得暂时批发市场还是存在。
IOS:最近几年,深圳文具和办公用品市场有没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张:我刚入行时,觉得这个行业的利润还可以,到现在也还可以。中间一段时间危机时代觉得这个市场有点乱,到现在会有调整,应该会越来越成熟。
IOS:对行业未来营销方式有没有特别的想法?
张:我有这样一个概念,我也经常跟我的员工讲,我说销售呢,为什么这一个东西你卖1.5元人家还能接受,那是因为你为他创造了价值,不能完全等同于我1.5元进来的我只赚了一个差价。我希望我们同行也这么认为, 我为客户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是我们为买家节省了时间、人力、精力,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种价值的体现。譬如,办公用品比较杂,采购人员自己要去不同地点,寻找不同类的东西,或不是文具类的东西,这要耗费他们多少时间、精力?如果他们能找到一个信任的经销商可以帮他们一次解决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是很大的节省吗?我们享受的是帮他们创造价值。我希望我们同行也这么认为,然后把这个行业做好。
IOS:现在您们有网店吗?
张:没有,我们只做了一个网站,当时只是想把产品信息发布上去。
IOS:对未来的网络销售您怎么看?
张:从现在的趋势来看是越来越好,越来越大。我想这个也要根据自身情况去看,不是人云亦云。我觉得网络销售有它自己的优势,我们门店也存在自己的优势,图片与实物还是存在差异。这也是为什么网购越来越多,门店也越来越大的。门店的现实性、可触摸,也是网店取代不了的。
在深圳这边有个增值税的变化,现在是年销售额在180万就必须变为增值税,(增值税:例如1元钱进的货,1.5元卖出去,那0.5元就要算 17%的税,前提就是要有1元钱的发票,如果没有那发票就1.5全算17%的增值税)采取强制政策,现在就变得一些小的文具商比较困难。
但是这样正规的厂是比较好的,对小的文具店未必能找到那么多发票,所以对他们来说增加了不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