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逼迫你做任何改变——旧话重提
No one can force you to make any change —— Repeat the old fiction
No one can force you to make any change —— Repeat the old fiction
从2007年(次贷危机2008年)开始,我就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大呼小叫零售行业变革的必要性,但这几通吆喝说有用也有用说无用也无用。时至今日,零售店升级也算是近期业内的热门话题了。由于各种竞争压力,最近对自己的店铺进行调整的同行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与全国近十万家校边店这个总数比起来还是微乎其微。
也许说也说多了,露脸也多了的缘故,同行见到我自然就会不断提起这个话题,我也神经兮兮地不断地去重复这个话题。
也许说也说多了,露脸也多了的缘故,同行见到我自然就会不断提起这个话题,我也神经兮兮地不断地去重复这个话题。

单纯的重复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常言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千个人有一千张嘴。一个说辞必须以“千手观音”的姿态才能对付着种种疑问。真是累死人。
实体店的升级动因究竟是什么?到底是市场本身的变化让大家觉得被逼无奈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还是零售业务本身的内在要求促使我们去不断地进步并提升自己?
看起来都是变,但是由于动力来源的“里”“外”不同,动起来的决心以及动作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也会不同。
经常会有同行眼馋别人家的店多么大、多么漂亮,还经常“鬼子进村”式地到处明察暗访。比如这三年来,河南的同行就没有停止过对山东同行的考察。广东也一样,老是跑南宁也是为了一个目的。加上去日本、去台湾,所看的所摄录的当不是一个小数字。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却不多。你说这是来自于同行的压力肯定没有错,可这并没有激发起多少他们的“当年勇”——这算是一种压力。
也有同行小店开得好好的,十年相安无事。可突然就会有客人来唠叨说别人家店怎么这么样,闹得老板心烦意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这么“挑剔”的客人慢慢多了起来。老板的小心脏也变得沉甸甸,有点慌忙。这也是压力。
更有同行眼见别人进口商品卖得好,于是也去尝试性地搞点回来卖,但就是卖不好。眼瞅着别人生意杠杠的,自己闹不明白卖不好的原因——这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货么采购来退回去,退回去又买回来。心里那个七上八下,就是不知如何是好——一样是压力。
更多的实体店面临的问题是,原本销售比重大的是办公用品,近些年市场萎靡,实在难办。想着多做点学生用品。但是看着自己多年来缔造的“王国”以及熟悉的地段,心中那种纠结是吾辈无法体会的——这“从头再来”是多么痛的领悟——有一种压力叫“舍不得”。
最大的压力是近些年互联网销售所带来的。
说起来惭愧,反省自己为什么连年不停地推广自己的主张却收效甚微?如今想来与文具店的大多数都是小微店(比如50平方米以下的校边店)有关。尽管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老板还是愿意学习进步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经营规模实在小的可怜,所以绝大部分的商业知识、商业技术都无法被加以很好地学习运用。投资者、运营者、店长、收银员、采购员、理货员、送货员,这些角色本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岗位职责,如今却是万般宠爱聚集一身,一个分身无术的老板自然很难去实践一些对他至关重要的事情。
说竞争力,那首先就要经营面积。可是,一说起投资这件事,老板们的脑子就要炸开。他几乎就没有把握相信投资后的结果……
说采购效率,那就得有一个起码的采购班子……
说库存管理,至少有个仓库主管和财会人员吧……
确实障碍很多,困难重重。
这说起来又与行业的门槛低有关了。虽说如今已经不可能几万元入行,但是十万二十万还是可以入行的,可这与十年前谈几万元入行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过,改与不改,大家是不是应该从下列问题着手来思考?
首先,你今天遭遇的所有困境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不就是销售业绩上不去,利润率被压低了么?总而言之是竞争的结果。如果你认这个结果,那么就是说你觉得这样的现状是常态,那就将就着。而如果你不认,那你就不得不意识到这是竞争或者过度竞争的结果。竞争过度的原因首先是跟你一样一样的店太多太密集了,或者是距离你太近了,再或者是你所做的事情太容易模仿了!如果你想改变这种局面不就是意味着你要破掉当前这个“局”么?
实际上你所遇到的问题别人也一样遇到了,你所想的别人也在想,胜局在哪里?胜局仅在于你是否有决心动手改变这个事实!就在于你是不是还想维持目前状态?就在于你是不是想挺身出来把入行门槛建得高一点,能否阻止一些竞争对手?
想吗?想就干。学以致用,你又不是学问家,学了不用岂不是“述而不作”?废物一个!
其次,谁都明白一个小老板又要养家糊口又要干活,手头也并不宽裕。投资是个大课题,有点难。可是如果不难的事情还用得着天天说么?岂不都是废话?说说都是眼泪了。
这事情说白了,无非是“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事。你没有这种雄心壮志,何谈发展?至于前面我所说的一切商业技术的掌握都是垃圾堆里的废纸。
再次,咱得好好说道说道,你进行改革到底是因为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无论你是怎么想的,有几点万万请记得。
1,买方市场早已到来。供大于求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一切同质化皆源于此。一切落后企业、夕阳企业都在依靠“深度分销”这个妖魔鬼怪苟延残喘。把货死命地塞给你,给你账期,给你配销售人员,给你返利,给你货架,给你补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同质化企业相互竞争的手法,都是麻痹经销商意志的毒药。你看不清形势,你乐在其中,你就被折腾,你就没了脾气。
2,消费者已经升级换代了。你如今面对的消费者,年轻的消费主群体起码是80后,最激进的是00后,很快就是10后了!所有的70后都是老气横秋的一代,更何况60后!如果你是50后或者60后,你该想想你跟你儿女的矛盾和斗争,你该想想你在家里可以作威作福,你在市场上可以么???何以把家长制带到商业领域来运用?
3,行业的商家主体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你不想进步,可以。但是你该发现你身边的同行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再过5年,80后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商业主体,这意味着你牙口不好咬不动肉,可别人的口都是血口!
你睁眼满世界看看,那些60后和70后都在干嘛?这不都在寻找退出机制么?还有几个有战斗力的?你不战斗可以,但是80后在二十年内是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的。
4,各种消费意识的改变和提高。关于品质、关于安全、关于环保、关于个性、关于流行、关于材质、关于舒适,80后都比他们的前辈不知聪明到哪里去!下手之狠也不是他们的前辈所可以比拟的。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眼界、经济条件(无论是由谁创造的),都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整个颠覆了父辈。
有可能,他们的父辈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但乐意给80后的后代花钱。但是80后不仅舍得给自己花钱,更舍得给自己的后代花钱!由此可见,中高端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扩容的,相比之下,中低端市场是逐渐萎缩的。
当他们进进出出都是“罗森”、“7~11”和“全家”的时刻,你的破店还能维持几天?
够了,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你能说出的所有的被动改变的原因,其实全是你该自觉去做的正事。
你没有足够大面积的店铺,因而也没有足够宽的产品链,从而你竞争不过邻居,你岌岌可危。难道你不该改?
你没有经营规模,你就没有采购优势,更无余力采购新奇特产品。你能做的至多比别人勤快点多跑几家批发商,但本质上你就只能本地采购。那你凭啥在产品的品种上、价格上优越于同行?
你自己深陷其中,惯性推动,你哪里来的第三只眼看自己?你看得透么?所谓“旁观者清”。俗话说:慈母多败儿。你干得越多你越能干,你永远就是孤家寡人。在这个世界上,一根筷子和一把 筷子的道理谁都明白,可你咋就不明白呢?
没有规模,没有组织,没有团队,没有精神,你哪里会有技术?哪里会有管理?没有盈利免谈管理!千万不要夸夸其谈。
所以,
一切因你而改,一切因你而变。
此事与我无关,与“他们”无关!
实体店的升级动因究竟是什么?到底是市场本身的变化让大家觉得被逼无奈不得不去做这件事,还是零售业务本身的内在要求促使我们去不断地进步并提升自己?
看起来都是变,但是由于动力来源的“里”“外”不同,动起来的决心以及动作的深度和广度自然也会不同。
经常会有同行眼馋别人家的店多么大、多么漂亮,还经常“鬼子进村”式地到处明察暗访。比如这三年来,河南的同行就没有停止过对山东同行的考察。广东也一样,老是跑南宁也是为了一个目的。加上去日本、去台湾,所看的所摄录的当不是一个小数字。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的却不多。你说这是来自于同行的压力肯定没有错,可这并没有激发起多少他们的“当年勇”——这算是一种压力。
也有同行小店开得好好的,十年相安无事。可突然就会有客人来唠叨说别人家店怎么这么样,闹得老板心烦意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这么“挑剔”的客人慢慢多了起来。老板的小心脏也变得沉甸甸,有点慌忙。这也是压力。
更有同行眼见别人进口商品卖得好,于是也去尝试性地搞点回来卖,但就是卖不好。眼瞅着别人生意杠杠的,自己闹不明白卖不好的原因——这卖也不是,不卖也不是,货么采购来退回去,退回去又买回来。心里那个七上八下,就是不知如何是好——一样是压力。
更多的实体店面临的问题是,原本销售比重大的是办公用品,近些年市场萎靡,实在难办。想着多做点学生用品。但是看着自己多年来缔造的“王国”以及熟悉的地段,心中那种纠结是吾辈无法体会的——这“从头再来”是多么痛的领悟——有一种压力叫“舍不得”。
最大的压力是近些年互联网销售所带来的。
说起来惭愧,反省自己为什么连年不停地推广自己的主张却收效甚微?如今想来与文具店的大多数都是小微店(比如50平方米以下的校边店)有关。尽管我相信绝大多数的老板还是愿意学习进步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经营规模实在小的可怜,所以绝大部分的商业知识、商业技术都无法被加以很好地学习运用。投资者、运营者、店长、收银员、采购员、理货员、送货员,这些角色本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岗位职责,如今却是万般宠爱聚集一身,一个分身无术的老板自然很难去实践一些对他至关重要的事情。
说竞争力,那首先就要经营面积。可是,一说起投资这件事,老板们的脑子就要炸开。他几乎就没有把握相信投资后的结果……
说采购效率,那就得有一个起码的采购班子……
说库存管理,至少有个仓库主管和财会人员吧……
确实障碍很多,困难重重。
这说起来又与行业的门槛低有关了。虽说如今已经不可能几万元入行,但是十万二十万还是可以入行的,可这与十年前谈几万元入行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过,改与不改,大家是不是应该从下列问题着手来思考?
首先,你今天遭遇的所有困境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不就是销售业绩上不去,利润率被压低了么?总而言之是竞争的结果。如果你认这个结果,那么就是说你觉得这样的现状是常态,那就将就着。而如果你不认,那你就不得不意识到这是竞争或者过度竞争的结果。竞争过度的原因首先是跟你一样一样的店太多太密集了,或者是距离你太近了,再或者是你所做的事情太容易模仿了!如果你想改变这种局面不就是意味着你要破掉当前这个“局”么?
实际上你所遇到的问题别人也一样遇到了,你所想的别人也在想,胜局在哪里?胜局仅在于你是否有决心动手改变这个事实!就在于你是不是还想维持目前状态?就在于你是不是想挺身出来把入行门槛建得高一点,能否阻止一些竞争对手?
想吗?想就干。学以致用,你又不是学问家,学了不用岂不是“述而不作”?废物一个!
其次,谁都明白一个小老板又要养家糊口又要干活,手头也并不宽裕。投资是个大课题,有点难。可是如果不难的事情还用得着天天说么?岂不都是废话?说说都是眼泪了。
这事情说白了,无非是“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事。你没有这种雄心壮志,何谈发展?至于前面我所说的一切商业技术的掌握都是垃圾堆里的废纸。
再次,咱得好好说道说道,你进行改革到底是因为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无论你是怎么想的,有几点万万请记得。
1,买方市场早已到来。供大于求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一切同质化皆源于此。一切落后企业、夕阳企业都在依靠“深度分销”这个妖魔鬼怪苟延残喘。把货死命地塞给你,给你账期,给你配销售人员,给你返利,给你货架,给你补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同质化企业相互竞争的手法,都是麻痹经销商意志的毒药。你看不清形势,你乐在其中,你就被折腾,你就没了脾气。
2,消费者已经升级换代了。你如今面对的消费者,年轻的消费主群体起码是80后,最激进的是00后,很快就是10后了!所有的70后都是老气横秋的一代,更何况60后!如果你是50后或者60后,你该想想你跟你儿女的矛盾和斗争,你该想想你在家里可以作威作福,你在市场上可以么???何以把家长制带到商业领域来运用?
3,行业的商家主体也开始发生变化了!你不想进步,可以。但是你该发现你身边的同行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再过5年,80后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商业主体,这意味着你牙口不好咬不动肉,可别人的口都是血口!
你睁眼满世界看看,那些60后和70后都在干嘛?这不都在寻找退出机制么?还有几个有战斗力的?你不战斗可以,但是80后在二十年内是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的。
4,各种消费意识的改变和提高。关于品质、关于安全、关于环保、关于个性、关于流行、关于材质、关于舒适,80后都比他们的前辈不知聪明到哪里去!下手之狠也不是他们的前辈所可以比拟的。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眼界、经济条件(无论是由谁创造的),都决定了他们的消费观整个颠覆了父辈。
有可能,他们的父辈舍不得给自己花钱,但乐意给80后的后代花钱。但是80后不仅舍得给自己花钱,更舍得给自己的后代花钱!由此可见,中高端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扩容的,相比之下,中低端市场是逐渐萎缩的。
当他们进进出出都是“罗森”、“7~11”和“全家”的时刻,你的破店还能维持几天?
够了,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你能说出的所有的被动改变的原因,其实全是你该自觉去做的正事。
你没有足够大面积的店铺,因而也没有足够宽的产品链,从而你竞争不过邻居,你岌岌可危。难道你不该改?
你没有经营规模,你就没有采购优势,更无余力采购新奇特产品。你能做的至多比别人勤快点多跑几家批发商,但本质上你就只能本地采购。那你凭啥在产品的品种上、价格上优越于同行?
你自己深陷其中,惯性推动,你哪里来的第三只眼看自己?你看得透么?所谓“旁观者清”。俗话说:慈母多败儿。你干得越多你越能干,你永远就是孤家寡人。在这个世界上,一根筷子和一把 筷子的道理谁都明白,可你咋就不明白呢?
没有规模,没有组织,没有团队,没有精神,你哪里会有技术?哪里会有管理?没有盈利免谈管理!千万不要夸夸其谈。
所以,
一切因你而改,一切因你而变。
此事与我无关,与“他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