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仪》最近收到多位读者留言,纷纷表示有一个难题困扰着他们,那就是: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剪刀?其中,一位学生表示,剪刀是日常整理试卷和资料所需,想要一把耐用的剪刀;一位初为人母的妈妈说,自从孩子出生,怕家里的剪刀太尖且过于锋利,都被她淘汰了,需要一把安全的剪刀;曾为《国际文仪》供稿的手帐达人跟我们抱怨,带去旅行的剪刀太大不方便,太小又不好使,他迫切需要一把便于携带的剪刀;更有意思的是一位淘宝达人的留言,表示自己已经废了好几把美工刀,询问是否有便于开箱的剪刀。还有来自设计师、花艺师、办公白领和手工达人等各界人士的留言,他们都在烦恼剪刀选择的问题。
 
为解读者们的困惑,针对大家的疑问,本期《国际文仪》将给各位解读剪刀,并献上剪刀挑选攻略。根据你的需求,提供合理化意见,助你挑选一把适合自己的好剪刀。
 
首先,一起认识一下剪刀。
 

▲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 T 1966-1994 民用剪刀 标准
 
以无印良品MUJI、国誉KOKUYO、3M思高Scotch三大品牌为例,从剪刀的总体外观包装到局部使用性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市面上的剪刀。
 
品牌 品名 价格
无印良品 MUJI MUJI ABS树脂剪刀 ¥20
国誉 KOKUYO KOKUYO空气弹力镀氟剪刀
(AIROFIT SAXA系列)
¥15
3M思高Scotch Scotch 儿童剪刀 ¥10
 
根据“国标”规定,民用剪刀质量等级分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要求剪刀外包装必须牢固,外包装应标明产品等级、规格、尺寸、说明等,商标字迹清晰、端正。同时,优等品、一等品剪刀应做到剪体平整,有永久性商标,镀层光亮,色泽均匀。关于剪切性能,优等品、一等品剪刀应手感轻松、均匀,剪切锋利,不咬口、崩口、变形。
 

 
三者外包装上的标识均清晰明了,较为规范。从外包装看,KOKUYO和3M均采用塑料壳和硬纸皮进行包装固定,比较安全。但对于MUJI的包装,就略感失望了,仅使用一个塑料软包装袋进行简单包装,没有起到固定作用,这可是20块的剪刀呀!
 

 
KOKUYO的镀氟剪刀与普通款剪刀、3M刀刃处均有电镀商标,也就是永久性商标,MUJI没有。
 
A4纸剪切效果
 
纸巾剪切效果

约0.5cm厚纸皮剪切效果
 
测试后三者的刃口均没有出现断裂、变形的情况。从剪A4纸和纸巾的切口来看,三者表现差别不大,而在剪纸皮的时候,3M的表现似乎有点吃力,可毕竟是把儿童剪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也能剪开厚纸皮,凑合吧。
 
在使用感受方面,个人认为在使用MUJI剪刀剪厚纸皮时,由于握手处的结构较薄,用力下剪时感到拇指有少许疼痛感,明显是受力不均所导致的;KOKUYO则在手柄处下了一点心思,根据官方介绍,KOKUYO AIROFIT系列剪刀采用贴合手部的设计,空气气垫构造能有效减轻手指负担,在使用中手指不会感到酸楚,倍感舒适。确实,使用KOKUYO剪刀剪厚纸皮是最省力的,没有疼痛感,独特的结构巧妙地将“力”均匀分散;3M的儿童剪刀其实不适宜剪过厚的材料,这里不作评价,但它独特的“双手操作”设计,能满足左撇子儿童的需求。
 
湿水纸巾剪切口
 

终极测试

 
湿水纸巾和丝质布料是最能考验剪刀性能的材料,从湿纸巾测试结果来看,三者表现优秀。在手感方面,MUJI最优,因其刀刃设计薄且直,刃口开锋均匀,剪出直线游刃有余;3M作为一把儿童剪刀,能做到不伤手的同时也保持了锋利度,确实不容易;而KOKUYO的刀刃采用了“特殊多弧形”设计,有效加大剪切角度,从而更加省力,看来KOKUYO剪刀适宜剪较厚的材料,不太适合剪较薄的纸张。
 
粘胶测试:三把剪刀分别剪了20次海绵胶
 

KOKUYO

 
3M
 

MUJI
 
可见,镀氟的KOKUYO果然是名不虚传,刀面没有粘到一点胶;3M的刀面已出现了胶体残留;MUJI的粘胶程度最明显。
 


 
 
KOKUYO空气弹力镀氟剪刀 3M Scotch 儿童剪刀 MUJI ABS树脂剪刀
54.7g 27.3g 33.7g
 
总的来说,在剪刀的使用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适合不同的重量,重感对于不同人而言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认为重的比较有手感,剪起来更顺手,也有人觉得轻便的剪刀容易上手,便于操作,在此不作评价。温馨提示:过重的剪刀会增加手臂劳累感,不宜使用过长时间;过轻的剪刀会影响操控,不宜用于剪切较为精细的材料。
 
 

  KOKUYO空气弹力镀氟剪刀 3M Scotch 儿童剪刀 MUJI ABS树脂剪刀
省力程度 ★★★★★ ★★★ ★★
手握舒适度 ★★★★★ ★★★★ ★★
锋利程度 ★★★★ ★★ ★★★★★
不粘胶程度 ★★★★★ ★★★ ★★
实用性 ★★★★★ ★★★★★ ★★★★
安全性 ★★★ ★★★★★ ★★★★
性价比 ★★★★★ ★★★★ ★★★

来源:国际文仪 

更多资讯
手机端
公众号
微博号
抖音号
返回
顶部